访谈时间:2025-01-14 10:0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外宣处处长田瑾: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2025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问世,这套丛书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话题作了研究和解读,今天我们召开发布会,邀请宁夏社科院专家对这套丛书及有关研究成果进行发布,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宁夏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马文锋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和他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先生,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牛学智先生,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林伶先生,宁夏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哲女士。首先请马文锋院长作介绍。
宁夏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马文锋:
各位记者朋友:
感谢大家参加“2025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新闻发布会。“2025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科研人员及各行业专家学者编写,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为《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5)》《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5)》《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5)》《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5)》和《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5)》五册,全面展现了2024年塞上大地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万千气象。丛书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五册分别侧重于以下五个热点。
第一个热点:宁夏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5)》从总报告、分析预测篇、特色产业篇、新质生产力篇、改革开放篇、专题研究篇、区域发展篇等多个版块,展现了2024年宁夏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体现宁夏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拉动投资和消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动力源等方面的情况。
大家普遍关心2024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由自治区统计部门专家撰写的《2024—2025年宁夏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分析与对策建议》认为,2024年1—11月全区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这样的态势来之不易,是有多方面数据分析支撑的。我们分享一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个方面吧,这就是全区市场消费回升向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汽车报废或置换更新、契税消费券等政策继续发力见效,带动全区市场消费连续5个月回升。全区重点监测的18类限额以上商品中有10类实现增长。记者朋友们或许感受到了我们身边新能源汽车渐渐多起来,统计数据也显示,2024年1—11月,全区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99.67亿元,同比增长1.5倍。
特色产业如何发展,这本书有多篇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比如《宁夏冷凉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与对策建议》一文谈到了预制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贺兰县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机遇,抢“鲜”入局。目前,全县已有安创蓓康、厚生记、百瑞源等预制菜生产企业27家,年加工量13万吨,年销售额14.1亿元,年利润7500万元。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预制菜产业是典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有条件的市县要抢抓机遇,通过建设中央厨房,把蔬菜产品做成净菜、半成品、成品,以冷链物流的方式,配送到城市各商超、酒店。
书中还对宁夏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牵引带动重大生产力布局、实现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引起媒体朋友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第二个热点:宁夏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5)》一书,聚焦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险、充分就业、乡村振兴、基层减负等,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宁夏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成效如何?《2024年宁夏教育事业发展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宁夏制定并向社会公布进校园社会事务“白名单”和“准入标准”,将督检考事项由原来的22项减为4项,压减了81.8%;将进校园的社会事务由原来的23项减为3项,压减了86.9%;将163个APP压减到5个,压减了96.9%。对自治区层面涉及教育领域的57项评比创建表彰活动全部清理。大家可能还关注,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从《2024年宁夏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报告》看,这方面还真有不少变化:宁夏率先在全国整省推开企业职工退休办理、工伤政务服务、社保卡居民服务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将养老保险退休申请、退休审批、待遇核定、待遇给付涉及的全部事项归并整合,增加因病提前退休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两种情形,实现企业职工退休全部情形的“一件事”办理;取消企业职工正常退休的经办受理、行政审批办理程序,改由社保经办机构全流程负责,直接办理退休手续;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申领3项业务和涉及事项整合成“一件事”;推出全国首家脱机应用的宁夏融合码,城乡居民在全区范围内可使用社会保障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报告还提到,宁夏依托人社一体化系统和基层网格数据采集系统,将新建成的全区常住人口库作为数据比对基准库,共享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数据资源,精准识别未参保单位及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重点扩面群体,通过“数据找人”发现漏保16.6万人、断保73万人,全区新增参保企业3790家13.3万人。
第三个热点:宁夏在法治宁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积极进展?
《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5)》一书全面展现了2024年宁夏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全面落实依法治区战略部署,在法治宁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
这本书的总报告《2024年宁夏法治发展状况与2025年宁夏法治发展展望》,提到两个生动事例。事例一是,2024年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次主持召开民营企业纾困解难集中办公会,对企业提出的生产经营、市场拓展、产品创新、资金周转、政策落实等问题,逐项研究答复、现场协调解决,形成了政企双向奔赴、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形成。事例二是,2024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邀请公民旁听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办法》,这是我区历史上第一次以法规形式明确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与义务,在我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批受到邀请的6位公民旁听了相关会议。截至2024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24个,自治区司法厅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15个,征集立法意见800多条。
还有,我区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自治区、市级检察院完成检察侦查机构专设,成为全国第七个实现市级检察院侦查机构全覆盖的省区。示范建设重点开发区和商务圈营商环境法治化工作站,全区5个地级市22个县(区)全部建成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着力推进营商环境行政调解。宁夏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全国唯一酒驾综合治理监督模式试点省区,全区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0%。
第四个热点:宁夏如何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
《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5)》一书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事业、群众性文化活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学艺术、黄河文化等方面,梳理总结了一系列成就和经验做法。
最引人关注的是,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区京剧《红高粱》、广播剧《遇见良渚》、歌曲《我引绿洲接长路》、图书《阿娜河畔》4部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另外,阿舍、柳客行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电视剧《星星的故乡》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我们这十年》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六谷儿》《人民万岁》分别入围2024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和第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推荐作品名单。此外,我区深入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宁夏、福建、新疆32.6万名师生同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集中开展“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着力讲好“山海情”“石榴籽”“宁夏妈妈”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创拍系列专题片《从于都到将台堡》,创排革命题材话剧《千秋景岳》,在区内外巡演。
第五个热点:如何建设环境优美的美丽新宁夏?
宁夏自觉将自身定位和发展放在全国生态体系中进行审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扛起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重任,以“一河三山”为改革发展基准线,紧盯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坚决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5)》全面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画卷。
宁夏肩负唯一全境纳入“三北”工程六期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职责使命,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将自治区林草局调整为政府直属机构,2个地级市和11县(区)独立设置林草机构。陕甘宁蒙四省区5市签署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合力推动毛乌素沙地280公里省界关联区域治理,对接推进腾格里沙漠153公里省界关联区域联防联治。我区与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建立了局省联合包抓工作机制,还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续签合作备忘录。5年来,68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25名技术人员和官方代表,来宁学习荒漠化防治“宁夏经验”,传播防沙治沙“中国智慧”。
这本书中《宁夏“三山”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探索》等多篇文章对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提出维护高颜值生态的方法对策;《关于宁夏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的研究》等多篇文章对持续深化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经验研究》等多篇文章以典型案例为切口,因地制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宁夏路径。
各位记者朋友:
“2025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的政策性、专业性、学术性很强,但听了我刚才的介绍,大家或许能感受到丛书内容其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丛书聚焦的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就是“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套丛书是一个新闻富矿,希望大家能从中挖掘出一个个宁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闻故事,并通过你们的媒体向大众广泛传播。谢谢大家!
田瑾:
谢谢马文锋院长。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请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宁夏日报记者:
在法治建设方面,高水平司法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体现司法为民的价值追求?请介绍下《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5)》的研究成果。
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
这个问题还是由我来回答。近年来,我区司法机关以将心比心式的理念,切实体现司法为民的价值追求,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人民法院秉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思考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努力理解当事人朴素法感与诉求,做到真诚、耐心。2024年,宁夏法院妥善审理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涉民生领域案件3.6万件,为困难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1277万元,发放司法救助金317.57万元。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权益,开辟妇女儿童维权诉讼“绿色通道”,审结婚姻家庭纠纷1.3万余件,审结涉未成年案件5090件。全力兑现涉诉权益,巩固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大格局,执结案件9.14万件,执行到位139.36亿元。宁夏检察机关纵深推进“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社区居民代表等听取诉求意见,与司法、民政、妇联、工会等部门靶向建立“检察+工会”等60余项协作机制,紧扣群众心声精准开展62个“小专项”监督活动,真正将检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从《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5)》中,大家可以感受我区司法为民的实践内容丰富、成效明显。我们相信,我区未来将进一步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宁夏交通广播记者:
请结合《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5)》的研究成果,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区工业遗产开发与保护利用的情况。
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牛学智:
谢谢您的提问。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化进程对历史及当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近来比较受关注的新型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工业遗产开发与保护利用,让昔日那些沉寂的工业旧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贺兰山·1958创意园,通过创意产业园模式,将“破乱旧”的工业遗产打造成了一个集住宿、餐饮、音乐、红酒品鉴、艺术鉴赏等“六大空间”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再比如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利用博物馆模式,通过影像、模型等现代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煤的生成过程、煤炭开发技术,以及矿工生产生活的历史现场,让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此外,宁夏鲁银化纤有限公司的青年学子801创意园、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以及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等,也都通过各自独特的开发模式,成功激活了工业遗产的青春活力,成为宁夏新的时尚休闲地标和品牌形象。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宁夏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智慧与决心,也为宁夏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如何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利用,《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5)》建议:彻底摸清家底,让工业遗产“清起来”;营造浓厚氛围,让工业遗产“热起来”;有效保护开发,让保护利用“火起来”;政策规划引领,让保护利用“强起来”;增强支持力度,让保护利用“壮起来”。
中新社记者:
对于宁夏如何构建清洁能源体系,请问《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5)》有什么观点要与我们分享?
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林伶: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宁夏是全国首个新能源示范区,大家可能已关注到: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区总电力装机容量比重,从2019年的41.2%提升到2024年的57.8%,达到4132万千瓦;全区每使用3度电,有1度是绿电;宁夏全年外送电量超906亿千瓦时,其中210亿千瓦时为新能源。近年来,宁夏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牵引,带动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清洁能源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在全国率先完成第一批“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任务。
宁夏新能源发展前途无量、风光无限,《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5)》建议,首先要持续深入研究新能源在哪里建、怎么建等问题,统筹好“沙戈荒”土地和荒漠化草原、灌木林地。其次,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产业耦合互补、协同发展。推广林光、草光、农光、风光互补等综合开发模式,完善氢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建设,提升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健全新能源高效开发建设、消纳利用机制。再次,要完善绿电园区配套设施,完善绿电直供、绿电交易、电网调峰、燃煤替代等政策,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协同,降低新能源项目投资及企业用电成本,建立相对合理、有竞争力的绿电价格体系,吸引各类企业参与绿电园区建设。
银川传媒中心记者:
对于宁夏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如何更好地服务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请问《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5)》作了哪些关注?
李保平:
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如何更好地服务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热点、焦点问题。《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5)》关注到,2024年宁夏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中医康复学等急需紧缺、新兴交叉本科专业点,撤销了采矿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点。另外,宁夏高等研究院作为全国首个以省区命名的高等研究院挂牌,首批满额招收硕博士233人,超出既定计划133个。高等研究院聚焦现代化工、数字信息、葡萄酒3个产业,遴选95个校企联合科研项目,配套经费8.4亿元。《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5)》建议:继续稳步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引导高校适应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重点发展社会急需、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撤销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点,整合盘活用好高等教育发展资源,推行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交叉培养。
证券日报记者:
“一河三山”是宁夏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请问《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5)》如何看待对“一河三山”生态保护?
宁夏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哲:
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宁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生态通道,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从《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5)》里,大家可以感受到“一河三山”系统保护的多项成果,许多亮点工作值得总结推广。例如“小葡萄”厚植“大生态”的故事,作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张骞葡萄郡项目有效地将葡萄酒产业发展与黄河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结合起来,把废弃砂石坑变成紫色聚宝盆。而贺兰县金山产区应用葡萄冬季生态防护栽培技术,将葡萄冬剪枝条悬挂作为风障,保护葡萄园区裸露地表,降低地表风蚀、沙漠化带来的扬尘等等。《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5)》建议,聚焦“一河三山”的生态保护修复实际,因地制宜实施治理修复措施,黄河聚焦河道、滩区、堤岸、湿地开展治理,贺兰山注重废旧矿坑修复、天然植被恢复等,六盘山通过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水土保持,罗山注重荒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协同推进。与此同时,要把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作为一个生态有机系统,充分考虑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分项治理的叠加效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绘就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和美画卷。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百姓幸福生活与美好生态环境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河三山”守护着我们的美丽家园,我们也要用心守护“一河三山”,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田瑾: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几位发布人,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