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 深耕细作
打造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宁夏模式”
发表时间:2019-09-02 18:17:45 来源:自治区教育厅 阅读量:
【字体:

宁夏自2011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精心组织,深耕细作,打造了营养改善计划“宁夏模式”,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做法,孙春兰、刘延东同志来宁视察时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全区有11个县(区)、1185所义务教育学校、25.5万名学生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营养餐,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精神面貌明显改观。营养改善计划已成为贫困地区一项学生高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扶贫计划、民心计划、希望计划,激励引领广大学生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能力。率先实现贫困地区全覆盖。我区在7个国家试点县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按国家有关要求,将其他2个贫困县和2个县的贫困乡镇纳入地方试点同步实施,让党的关怀惠及更多贫困学生和家庭。实行公用经费补贴制度。为保障学校食堂正常运转,建立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学校公用经费补贴制度,自治区按照生均60元标准核拨补贴经费。建立陪餐教师伙食补助和炊事人员工资保障机制。自治区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按照师生1︰24的比例对陪餐教师给予生活补助,各地克服财力困难,将食堂炊事人员聘用工资纳入地方财政予以保障,决不挤占学生的吃饭钱。

二是科学合理配餐,增加营养供给。始终坚持让学生吃得好、有营养。在膳食标准上,“中央加地方”保证吃得好。因地制宜,统筹用好国家补助和地方资助,做到营养餐荤素搭配,让学生吃的饱、吃的好。在供餐内容上,“午餐加早餐”保证营养足。在中午提供一顿正餐的基础上,为每名学生每天早上供应1个熟鸡蛋,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营养摄入。

三是严把六道关口,确保运行安全。严把食堂准入关。各地食品和卫生监管部门对学校食堂、配餐企业逐一验收并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招聘的从业人员全部进行健康体检。严把原料采购关。对米面油等大宗食材实行集中招标采购,蔬菜、肉(禽)蛋等冷鲜食品实行定点供应,食品及原、辅料供货商必须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并建立食辅材料质量档案,均可追溯来源,同时有效防范了资金的跑冒滴漏。严把食品贮存关。严格执行食品原料出入库登记、验收制度,建立食品出入库登记和验收台账,坚持食品分区、分类、分架贮存,完善了食品通风、防尘、防鼠、防虫害等设施。严把清洁消毒关。各地为水源充足的学校配备高温消毒柜,餐厨具由学校集中进行清洁消毒,并做好消毒登记。对部分严重缺水地区的学校,结合实际,采取餐具分发给个人固定使用,由学生在家清洗的办法,防止造成交叉感染。严把安全用餐关。全面实行教师陪餐制度,在加强营养餐安全和质量监管的同时,维护大规模学生集中用餐的秩序。各地各校还针对学校规模较大、午餐分发时间过长、学生拥挤等情况,灵活采取高、低年级错时就餐、分区域就餐、“大带小、兄带弟、姐带妹”搭配编组等有效办法,确保集体进餐平稳有序,并缩短了用餐时间,保证冬季饭菜的温度,让所有学生按时吃上热乎、可口的午餐。针对大部分农村学校使用窖水和水井等自备水源取水,配备了饮水净化装置,消除卫生隐患。严把人员培训关。自治区和各地安排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寒暑假,分期分批对5000多名食堂管理员和餐厨人员开展轮训,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是强化检测评估,提升监管水平。2013-2015年,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学生体质专项监测项目,委托宁夏医科大学对实施范围内的学生体质进行纵向追踪监测,推动学生营养监测逐步实现标准化。根据检测数据来看,实施范围内国家试点县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厘米,营养不良率由4.7%降低到3.9%,贫血患病率由8.6%降低到7.6%,体重正常率由42%提高到43.9%。探索开发营养改善计划监管平台系统,实现对各校食堂建设、食谱制定、财务账目和食材采购的数量、价格及食品留样等实时动态监管。统筹资金5.8亿元,对11个县(区)所有供餐学校食堂进行了新建改建,购置配备餐厨设备,着力改善了硬件条件。开展了“营养改善计划示范校”创建活动,选树了一批管理规范、安全达标的“示范校”,带动所有学校达标规范,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和资金运行8年“零事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