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7月银川市金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区以“互联网+文明实践”为理念,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在推动常态长效、搭建综合平台、增强吸引力、构建专业力量、推动乡村治理六个方面下大力气,以数字化实践平台建设、共享化资源整合、常态化服务群众、规范化组织运行为突破口和发力点,探索智慧型、便利型、服务型、制度型文明实践工作路径,努力打通宣传、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实现“家门口”学习新思想,“零距离”服务每一天。
该区先后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
正向激励:志愿服务“源源不断”
不久前,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安居苑社区开展了2020年度第二次志愿积分兑换活动,社区20多位志愿者兑换到了米、食用油、洗洁精等生活用品。
在“深耕细作”服务群众新途径的同时,金凤区不断扩大志愿服务辐射和覆盖面,构建“区委书记任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各相关部门专业志愿服务队+公益组织志愿队”的“3+N”模式,按照理论宣讲型、功能型、兴趣型,建立科技科普、法律援助等专业志愿服务队19个。打造 “周五志愿服务日”“爱心义剪”“金凤卫士”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培育孵化精品志愿服务项目196个。
供需有效结合,才能让1+1的力量大于2。长城花园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针对农产品滞销率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 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实现社区搭台、产品直销、农户受益、居民点赞的双赢。
金凤区在实现数字化志愿服务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文明实践网上平台,立足“你有需要,我来帮忙”“我有能力,帮助他人”两个维度,将志愿者注册、招募、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发布、派单、接单等功能“一网打尽”,利用大数据整理分析,打通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精准提供志愿服务162项。立足数字赋能,依托钉钉及支付宝,建设文明码志愿服务平台,完善文明实践积分制度,为志愿者建立数字化文明实践成长体系,实现志愿服务智能化管理运行。按月制定志愿服务活动清单推动实现志愿者的注册、分类、培训、积分、礼遇全覆盖。通过“交换空间”“志愿驿站”等载体获得物质奖励,切实提升志愿者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
截至目前,金凤区共有注册志愿者8.3万余人,成立志愿服务队452个,“红色代办”“安居大妈”巡逻队等志愿服务品牌深入人心,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620余次、总时长244万余小时。
24小时在线:打造“互联网+文明实践”
“我这两天腿脚不便,可否代购点药品和蔬菜水果?”8月7日,金凤区宝湖社区居民张月娥向邻里一家亲互助社负责人吴平微信求助。2小时后,志愿者将代购物品送上门。
便捷不止于此,宣传和服务同在。
2019年12月,金凤区72个村(社区)的实践所(站)完成了全覆盖,依托四级文明实践矩阵,利用数字化实践平台,整合各类资源,让宣传服务“24小时在线”。
金凤区研发了“云上金凤”融媒体中心客户端,创新“媒体+政务+服务”的文明实践运行模式,将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商业联盟等工作融合推进,形成了文明实践中心信息平台与辖区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网络贯通融合。主动融入数字化社区建设,对接共享智慧城市综合指挥中心数据,全面动态掌握社区、村组实时信息,第一时间占领宣传舆论阵地。通过群众在线反映问题,城乡志愿者在线接单,5000余名实践站、点志愿网格员“变身”宣传员、劝导员、巡查员,成为基层治理数字化的“轻骑兵”。
创新理论“云上讲”,建成78个点位的理论宣讲视频系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草根讲师等依托融媒体中心开展“网络宣讲”,让宣讲围着群众转。同时,建成满城北街街道党校、初心之路微展馆、宝湖社区家风家训馆等各具特色的“家门口”宣讲示范阵地10个,搭建20多个微宣讲平台,采用“套餐+定制”方式,打造“你听什么我讲什么”品牌,既送政策富脑袋,也送技术富口袋,让宣讲和服务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