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红寺堡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吴忠市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健康良好态势。
脱贫“摘帽”成效显著。红寺堡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抓脱贫,投入4.7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扶贫项目157个;兑付建档立卡户产业扶持资金10160户4947万元;发放就业扶贫补助资金2689户463.8万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35亿元,覆盖率82%;投入404万元,实现建档立卡户“扶贫保”全覆盖。扎实开展“14项清零行动”,顺利完成县级自查、市级初审、自治区行业部门专项检查、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验收和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累计实现4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2442户49180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3.46%下降到0.76%,开创了红寺堡脱贫新局面。
农村公路“四好”突出。红寺堡以骨干路网带动农村公路协调发展;探索实施“路长制”,建立农村公路第三方检测机制,组建成立红寺堡区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探索实施“交通+邮政快递”服务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与邮政有效衔接;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行政村为末梢的区、乡、村三级交通物流网络体系,逐步实现了“一站多能,资源共享”的目标。红寺堡区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中圈塘至航模基地公路评为宁夏“最美农村路”。
乡村治理更加规范。红寺堡区全面推行村代会“55124”治理模式,对村级项目建设、财务报销、惠农补贴发放等重大事项,建立“五步工作法”台账,倒逼村级民主制度落地生根。将决策、管理、落实、监督融为一体,构建起了工作有章法、行为有规范、管理有标准、办事有依据的村级治理机制,走出了一条还权于民、民主决策、取信于民、化解矛盾的村民自治新路子,成功入选全国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典型在全国推介,成为全区叫得响、全国有影响的红寺堡品牌,掀开了红寺堡乡村治理的新篇章。
法治政府更加高效。红寺堡区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自上而下营造“大动员”声势,制定 “四清单一办法”,实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标准、有结果。红寺堡区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区,这是吴忠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红寺堡区严格按照星级司法所建设标准,内外兼修,各项工作呈现崭新的面貌,为司法行政职能面向基层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红寺堡司法所荣获全国优秀司法所称号。
红寺堡声音更加响亮。讲述红寺堡“扶贫样板”的《共产党好、黄河水甜》专题报道备受青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高频点赞,进一步提振了红寺堡的精气神、传递了红寺堡的好声音、彰显了红寺堡的新风采、坚定了红寺堡“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自信心。“攒劲妈妈”李耀梅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姜宁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海琴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寇启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展现了新时代红寺堡人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