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指出的“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近三年,接待游客数量累计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5.2%。2019年9月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力引擎。创新建立“党委统领,行业协同”领导机制,打通信息孤岛、破解行业壁垒,挂牌成立大旅游商业联盟,设立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组建旅游警察大队、旅游综合执法支队等10余家行业协会,完善旅游行业监督管理、产业规划统计、行业诚信服务等治理体系,形成了行业联动、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辖区大学城人才高地优势,与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大中专院校紧密协作,成立西夏区旅游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建立西夏旅游智库,引进40余名国内外知名的葡萄酿酒师、种植专家、品酒师以及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为全域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坚持把统筹保障作为重要基石。将旅游产业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主攻点,高标准编制《银川市西夏区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银川市西夏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年)》,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文物保护红线、国土保护红线三大约束底线,切实做到全域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道路规划、交通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紧密融合、多规合一,优化空间格局、实现错位发展。投资40亿元,实施长城神秘西夏文创园、西夏风情园、西夏陵申遗等12个旅游项目,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影视、酒庄、温泉等多元旅游业态,形成“以业筑巢,以旅兴业”的融合业态模式。
三是坚持把提升服务作为基本主线。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根本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不断强化良好的生态就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本钱”意识,坚决守护好贺兰山,综合整治贺兰山东麓自然保护区非法人类活动点20处,拆除辖区北郊水源地污染企业83家,种植浅山区生态林6000余亩,构筑贺兰山东麓生态旅游廊道,推动“旅游+生态”深入融合。创新“双道并行,多业共通”旅游交通建设模式,促进交通建设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建设银川火车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110国道、新小线等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自行车骑行道,实现旅游观光休闲与道路交通互融互通。扎实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将“厕所革命”从景区、乡村旅游延伸到城市街区、旅游线路,建成A级旅游厕所85个,覆盖率达90%,旅游景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西夏区旅游大数据中心,研发“智游西夏APP”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咨询、导览、导游、导航和分享评价等全方位服务,让更多游客走进西夏、乐游西夏。
四是坚持把培育品牌作为特色优势。深入挖掘放大西夏历史文化、贺兰山文化、葡萄酒文化、影视文化四张特质文化名片,延伸开发西夏历史游、温泉养生游、户外运动游等旅游链条,精心打造2A级以上景区12个,协同串联沙湖、沙坡头等景区,打造旅游精品线路6条,推动“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通过土地承包流转发展乡村旅游,结合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环境资源,打造特色餐饮100余家、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引导农民既种庄稼、又种风景,有力推动“旅游+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宣传,持续放大中国贺兰砚之乡、宁夏诗词之乡品牌优势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核心区、宁夏西线黄金旅游带区位优势,线上线下、区内区外联动营销,举办亚洲都市景观奖颁奖礼、国际葡萄酒品鉴大会、第40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贺兰山冬季冰雪旅游季、宁夏动漫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培育贺兰晴雪、志辉源石等各具特色酒庄25座,全面提升“神奇宁夏,神秘西夏”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