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心县按照“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坚持接地气、贴市场、受欢迎、易就业的“四四四五”技能培训新模式,力争使培训后的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掌握一到两门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2014年以来,累计实施贫困劳动力各类技能培训共35132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5.8万人,贫困劳动力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1.08万元增至2019年的1.52万元,增长0.44万元,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了41%。
一是精准摸排。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对全县12个乡镇(开发区)、142个村的27403户103654人建档立卡户进行了彻底细致的排查,从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状况、就业状况、已享受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摸底,经过摸排贫困劳动力46700人。建立了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情况台账,确保了有培训意愿的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全覆盖。
二是精心培训。为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按照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意愿,依据往年培训实际情况、培训效果等因素精心筛选培训机构,并对81项资格目录工种和18项群众喜好的专项能力工种向全县公布,供贫困劳动力进行“点单式”选择。充分发挥劳务品牌的引领示范效应,围绕打造月嫂、特色餐饮等劳务品牌,集中开展育婴师、中式烹调、刺绣、手工编织、挖掘机、装载机驾驶等专项能力培训,要求理论课少而精,语言通俗易懂,实操扎实规范,符合群众的实际状况。针对部分企业招熟练工难的问题,采取“学校列单、学员点单、企业订单、政府买单”的“四单”方式,积极开展新录用员工就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工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熟练工,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政策激励。落实县委和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实施办法》《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奖励补助考核办法》等政策,对年外出务工收入达到0.5万元-3万元(含3万元)及3万元以上的,县财政分别给予1000元-8000元及1.2万元的奖励补助,每年由人社局牵头各部门配合组成就业扶贫工作验收评估小组,对全县劳务产业进行评估验收,已兑现1.12万人奖补资金7840万元,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务工增收的积极性。
四是打造平台。按照送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建成了扶贫产业园和乡村扶贫车间,引进“轻新健”企业,中核科技、蓝鸥纺织、飞秒纺织、闽江服饰等一批实力型企业入驻扶贫产业园。2018年,与润德枸杞庄园、菊花台枸杞基地、伊德鑫服饰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精准脱贫订单式培训协议,建立“建档立卡群众+培训+就业基地”定向就业模式,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12人,培训后实现了培训后全员就业。积极主动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联系对接,在福建永春、莆田、厦门等地建立转移就业基地,进一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成立驻广东、福建劳务工作站,通过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先后向福建企业输送转移就业人员580名。
五是能人带动。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领头雁”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就业。建立“就业部门+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贫困劳动力”四位一体的转移就业模式,落实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成立劳务中介机构2家,培育劳务经纪人575人,年均有组织转移就业4.5万人次,转移就业收入达6.7亿元,占总收入的82.7%。劳务移民马艳,全家四口人,2016年由田老庄乡搬迁至县城新区家园,2018年7月经就业援助进入扶贫产业园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就业,现已成为一名熟练工,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2018年底马艳被中核集团评为优秀员工。今年7月份马艳主动向社区提交了脱贫申请,光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