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原县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改革理念,坚持人民健康利益至上,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发,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医疗费用控制、医共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信息化服务等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坚持“五个到位”,切实提升医改执行力。组织领导到位。坚持把医改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卫健、财政、人社等12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为医改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统筹协调到位。成立了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导落实,有效推动了综合医改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基础投入到位。在完成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同时,先后实施了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迁建项目和县人民医院妇儿综合楼项目建设;筹资7200余万元,改扩建和维修乡镇卫生院7家、村卫生室50多个,新建村卫生室6个,采购配备了先进医疗设备,基本实现了一乡一卫生院,一村一标准化卫生室。政策保障到位。出台了《海原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海原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制定了签约服务、分级诊疗等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医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督导检查到位。制定了《海原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考核方案》,建立了医改重点任务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从政策落实、措施执行等方面对医改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突出“四个加强”,着力构建高效优质服务体系。加强专科建设。针对县级医院科室基础薄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性的选择帮扶单位及援助项目,建立学科、专业、人员“三对口”帮扶援建机制,帮助县人民医院完成胸痛中心、血液透析等重点专科建设,填补了我县多项医疗业务空白。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了“引进一批、送学一批、带教一批”人才培养机制和“县指导、乡实施、村学习”培训机制,结合千名医师下基层、凡晋必下等政策要求,在技术准入、药品使用、能力提升、优质资源下沉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医疗队伍人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控费。制定了公立医院医改控费指标,建立健全了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和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配备,加大非基本药物下沉力度,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少医疗费用。目前,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4073.59万元,减少群众药品费用600余万元。加强对口帮扶。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先后与北京房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厦门大学中山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厦门漳州市中医医院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从医院管理、学术引领、技术帮带、人员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援。帮扶医院先后8批次选派45名各领域医疗专家,帮助开展了膝髋关节置换术等2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了我县多项技术空白。
三是强化“三个建设”,推动形成有序就医新格局。强化医共体建设。将七营、三河、郑旗3家乡镇卫生院和南苑、黎明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以宁南医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中心的医共体范畴,形成了覆盖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共同体建设,全县医共体覆盖面达到66%。强化签约服务建设。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评办法,从基本公共卫生和医保资金人均经费中分别抽出10元和5元经费,专门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制度约束和经费保障促进签约服务规范化运行。目前,全县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85.5%,健康扶贫患者签约覆盖率达100%。强化信息平台建设。抢抓“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机遇,提升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医保专网全覆盖,村卫生室接通医保专网,开展医保核销医务;完成了县人民医院和11家乡镇卫生院与自治区远程医疗平台的对接,初步实现了远程影像、远程诊断、远程教学等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