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加快实施文化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发表时间:2019-06-25 17:33:59 来源:红寺堡区政府办公室 阅读量:
【字体: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亿元,相继建成了宁夏移民博物馆、图书馆、健身馆、罗山飞行营地、体育公园及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5个乡镇文化站,6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个文化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旅游项目;引进社会资金1.2亿元建成宁夏移民风情园(正在装饰),完善了区、乡、村、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体需求。

(一)加强宣传引导,转变贫困群众脱贫思维方式。“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贫困地区固有的旧的传统观念和长期的贫困状态导致部分贫困户养成对贫困生活的适应和惯性,造成贫困状态和贫困心理的长期稳定。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阵地,编排脱贫攻坚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发挥文化大篷车作用,进村入户巡回演出;举办主题书画摄影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大赛等各种文化活动,多渠道、深层面推动文化脱贫攻坚对外宣传工作;坚持“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移民文化主题,充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讲堂、移风易俗等宣传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思想观念,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鼓起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激发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强化技能培训,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自身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移民扶贫集中区,经济总量小、公共基础弱、贫困人口多、文化素质落后,致使全区发展能力相对滞后。以花灯、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为重点,依托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秀兰传承刺绣福利有限公司、移民文化园、弘德慈善产业园区等文化培训平台,以重点贫困村妇女为主,培育文化产业示范户、文化产业专业村,辐射其余行政村,开展妇女剪纸刺绣、手工制品等技能培训,增加贫困家庭收入。

(三)加强示范引领,拓展贫困群众脱贫途径。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结合丰富的移民文化遗产资源,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生产性经营,让传统文化在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形成文化品牌优势,让贫困群众彻底甩掉穷帽,挖掉穷根。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共有非遗保护项目20项。按照“群众主体、文化为本、产业引领、精准施策”的原则,建立“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农村、以农村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的经营模式,形成常态化帮扶机制,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生产性经营(刺绣、花灯轧制、高台马社火、剪纸等),实现保护传承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双丰收,不仅让贫困群众“富脑袋”,更要“富口袋”。

(四)开展精神脱贫,激发困难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按照“三贴近”要求,广泛开展以“共产党好,黄河水甜”为主题、贯彻“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脱贫攻坚,富民强区”为精神动力、“移风易俗、喜闻乐见”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系列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征文、笔会、阅读、竞赛等文化活动,编辑出版“祝贺建国70周年暨红寺堡开发建设20周年、设区10周年”大型系列文化艺术丛书,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振脱贫富民的精气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