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泾源县为解决残疾、鳏寡和无劳动能力、无增收产业的“兜底户”产业增收难问题,创新“双兜底”机制,织牢“双无”人员增收保障网。
政策保障兜基本。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两无”(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对象作为政策性兜底重点,综合运用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政策,推动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双向衔接,建档立卡户纳入农村低保5662户7106人,两项政策衔接重叠率达到51.8%。全面落实国家养老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达到100%。新建老年活动中心、3所敬老院和3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床位由160张增加到558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19.8张提高到43张。建成农村“老饭桌”72所,让近500名农村鳏寡孤残和空巢老人定点定时吃上了热乎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30多家国内媒体进行了报道,为创新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建立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将全县118名失能人员纳入集中供养,解决了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将817户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阳光助残”小康计划项目扶持范围,累计实施重度残疾人无障碍改造187户,其中残疾人建档立卡户137户,户均投入3000元,使各类特殊困难人群都享受到了党的温暖。
产业基金保增收。泾源县在确保政策兜底保基本的基础上,2018年试行政府垫资方式,为237户“兜底户”托养了508头牛,户均分红3050元。2019年,利用闽宁项目资金,设立草畜产业900万元发展基金,扶持237户“兜底户”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与养殖企业合作,帮助“兜底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产业发展基金由县农牧部门代表政府统一安排和监管,用于建档立卡户草畜产业发展,同时,乡村两级和扶贫部门按照“残疾、五保、单老双老、鳏寡孤独无劳动力、无产业”的标准确定了237户“兜底户”;农牧部门从全县草畜合作社中筛选出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泾源县兴原草畜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237户“兜底户” 每户出资500元入股加入合作社,以“股东”的身份参与肉牛产业“抱团”发展;农牧部门将产业发展基金拨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作为“兜底户”产业发展的本金,与县农牧部门共同研究选择与社会公益性强、有经济实力、信誉良好的泾源县六盘山牧业合作,购牛750头后委托六盘牧业为“兜底户”养殖并分红,并对750头牛按照草畜产业肉牛养殖保险政策全部进行投保。养殖企业与合作社按6:4进行利润分配,对分配到的“四成”利润,合作社与农户按照1:9进行分配,合作社提留“一成”作为公积金,其余“九成”全部为“兜底户”分红。按肉牛养殖每年两个育肥期和分成比例计算,“兜底户”每户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4500元、合作社分红12万、企业收益180万。在资金使用中,产业发展基金设定为每两年一个周期,期满后,龙头企业以现金方式将基金返还至合作社,合作社归还至农业部门,重新确定兜底户,再进行第二轮托养。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建立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提高了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示范带动,推动“兜底户”实现社会保障和产业扶持“双兜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