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平罗县先后承担了16项国家级和部委司局农村改革试点任务,以牢固树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改革理念为基础,在全国率先探索多项改革机制,着力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多元增收,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呈现出许多亮点。
一是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各类产权确权,为农民和农业经营者“赋权能”。确权颁证范围覆盖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设施农用地使用权等10项权属,并赋予流转、抵押、退出转让、入股等权能。2017年创新性地为农户和经营主体颁发了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发证率达90%)、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14本、确权集体未利用荒地806宗4.7万亩,真正为农民“确实权、颁铁证”,保障了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为农村发展“添活力”。在全区设立首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赋予8项农村产权融资权能,探索农村产权捆绑抵押贷款。全县共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0.38亿元(2017年贷款3349笔2.47亿元),为经营主体贷款156笔1.43亿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累计达18.16亿元,破解了农业生产融资难、融资贵的壁垒,为推进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写入土地承包法相关条例。
三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机制,实现流转双方权益“有保障”。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和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健全经营主体准入、监管、考评、扶持、退出等机制,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2017年出台了《工商资本租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准入监管暂行办法》,通过缴纳风险保证金,保障流转双方权益。全县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48个(其中种植业371个),准入工商资本37家,带动土地流转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实现土地经营由细碎分散向规模集约转变、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向现代高效转变。工商资本租赁土地风险防范工作得到农业部政策法规司认可。
四是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产权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使闲置资源“能变现”。允许农民自愿有偿退出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将农村产权退出与安置移民相结合,填补了农村闲置资源利用的空白,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动力。2013年以来,全县共盘活农民产权2056户,转让耕地11280亩,交易额2.47亿元,实现了降低政府安置成本、保障退出农民权益和提高插花安置移民生活质量“三赢”。工作做法得到国务院和自治区领导多次批示、多名专家认可。
五是在全国率先建立村集体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农村资源占有“显公平”。创新性为农民开垦荒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按照B类地予以标注,农村出现“开荒热”“确权热”,五年来新增耕地面积9.31万亩。建立农村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机制,全县确权农村宅基地60557宗,其中超占面积的22755宗,收缴超占有偿使用费1088万元。解决了集体资源占有不公的问题。
六是在全国率先探索提出农村宅基地“四项管理模式”,为集体资源管理“支新招”。建立“超占有偿使用、新增有偿取得、转让政府补贴、审批县域统筹”宅基地管理新模式。2017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调整入市、优先入市、整治入市四种方式,实行农村征地差异化补偿标准,逐步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全县已完成14宗121.32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出让金732.5万元,其中土地增值收益223.487万元。通过改革,盘活了土地资源和农民闲置资产,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果得到国土部领导高度认可,并形成专题材料呈报中央相关领导批示。
七是在全国率先探索宅基地资格权,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探新路”。修编《平罗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将原有144个行政村、1100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109个中心村和137个基层村,对申请使用新增宅基地的,严格按照“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原则审批,并且在规划区内有偿取得。对符合“一户一宅”、农村危房拆迁后未建房或暂不建房的近3000户农户,探索颁发宅基地资格证,使农户以后建房免收宅基地有偿使用费,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允许非集体经济成员租赁规划区内农户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助推乡村振兴,增加村集体收入。
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地、以权养老机制,为农村老人“增福祉”。积极探索农村以地、以权养老,老年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交由村集体收储调整后统一流转经营获取收益,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获取补偿费,来置换养老院养老服务。截至目前,2个试点村入住养老院158名,其中退出土地产权6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89人,“五保”老人46人。该模式作为解决农村养老难题的有益探索,2017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题报道。
九是在全区率先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和小农户利益“紧相连”。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险防范难度大的现状,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产业联合体,形成利益联结、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的农业产业推广模式。2017年,全县培育统种分管、代耕代种、农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主体44个,服务面积超过30万亩,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机械化率,改变了耕种方式传统、种植效益不高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