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人畜受害。”从这段描述黄河流域污染状况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黄河遭受到的污染不断升级。污染问题不能再被漠视。
“近年来各地也对黄河污染进行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应继续‘升级’治理。”3月7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姚爱兴呼吁,要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尤其要在治理黄河污染上下“猛药”。
污染之殇,母亲河不能承受之痛
目前,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已达50%以上,开发利用程度在我国7大江河中为最高。2013年以来,西宁、银川、乌海、洛阳、烟台等先后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各地在水利枢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以及水景观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在试点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黄河污染问题首当其冲。
黄河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问题持续加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农膜造成面源污染。特别是靠近城市的排水沟,多数已被污染,基本上是劣V类水质。“我对比了黄委会公布的连续两年12月份水质报告,结果发现,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干流与支流中,劣V类分别占21.4%和24.3%;支流中,劣V类分别占31.0%和35.6%,劣V类呈上升趋势,黄河水质形势不容乐观。”姚爱兴说。
存在的问题还有,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需水量已远超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水源保护不力、湿地萎缩甚至消失、水源涵养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携手疗伤,还母亲河最美容颜
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黄河的长治久安。
姚爱兴建议,水利部和黄委会应统一规划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新一轮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等顶层设计,谋划黄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发展蓝图,重点在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安排,水资源利用、保护与污染防治,水资源、经济、环境三者平衡与协调发展。
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但是污染治理应该是重中之重。“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黄河排污总量。”姚爱兴建议,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重点,加强部门合作,团结治污,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将所有入黄排水沟纳入排污许可,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尽快提高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率,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重点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监督,完善水质监控网络。
除了在治理黄河污染上下大力气外,姚爱兴还建议,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构建黄河水文化体系,设立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并严格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相信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终将会还母亲河最美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