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 编号: 第426号 类别: 文化建设类
主 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协办单位: 教育厅
案 由: 关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正 文: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面临现实挑战。技能形成体系呈现碎片化、社会认可度低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有效供给不足等制约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宁夏共有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39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2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2.4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4.42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33%,中职在校生7.98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35%。我区各高职院校1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农林牧渔、土木水利、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区域主要产业类别,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中职与高职贯通、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衔接的办学机制,建成了层次完善、专业门类齐全、与产业发展较为适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与全区九大产业体系相比,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供需结构上,企业招不到急需技能人才、求职者岗位匹配度不高等现象一直存在。

针对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不高吸引力不强结构不优等问题,为此建议: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应充分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行业企业等机构,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系统整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优势资源,高质量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签订订单班、冠名班培养协议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打造职教命运共同体,激活人才振兴新引擎。

加强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教育、人社等部门在先进制造业点领域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开展数字技能提升职业培训,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更多现场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指导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细化专业教育标准,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培养好用、适用、管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体系,职业教育不仅要服务产业发展,还要保障产业研究和引领产业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质培优、改革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等,不断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实现贯通互评,整合政府各部门和行业分工,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快建立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办理情况:

    您提出的关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打造人才高地,让技能人才上舞台

一是加大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制定《宁夏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宁夏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近年来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81个,累计资助建设资金近亿元。二是支持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制定《宁夏技工院校设立办法》等“1+4”系列办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技工学校,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教学模式,在全国率先补贴12所技工院校购买教学仪器设备,遴选建设16个急需特色专业,取消7所“僵尸”技工学校办学资质,目前全区技工院校18所,在校生达1.2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支持技工院校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年均培训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1.5万人次。三是加强校企联合协作。印发《自治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先后投入近8000万元,指导支持11所职业院校联合102家企业,紧密对接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产业,建成18个现代产业学院,正在培育13个,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校企联合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委培班”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参与新模式培养的学生超过1万多人。四是释放技能培训市场活力。制定《宁夏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改革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编制177个高频职业(工种)设置标准,在全国首推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政府职能、方便群众办事,改革经验被人社部2次向全国转发推广。制定《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共享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师资、实训等资源优势,面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面向企业员工、待就业人群、下岗再就业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实习实训学生超过1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超过20万人次。

二、释放人才动能,让技能人才有奔头

持续深化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人才评价体系,清除技能人才发展制度性障碍。一是授予评价“自主权”。在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工作,发挥用人单位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125家,30万余人在备案机构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二是打破晋升“天花板”。落实新时代职业技能“新八级工”等级制度,在6家重点企业、20个重点职业(工种)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首批评聘6名特级技师。健全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奖项、在自治区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和“师带徒”业绩突出的400余名技能人才破格晋升技能等级。三是贯通发展“立交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在工程、葡萄酒等9个领域实现职称互评,先后有60余名技能人才直接获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近年来,先后组织烹饪、乡村振兴等各类职业技能竞赛40余场次,为具有“独门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开辟评价“绿色通道”,对260余名竞赛选手授予“自治区技术能手”。按照《关于开展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立项10个现场工程师项目,投入300万元,面向先进制造业、化工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紧缺技术岗位,校企共同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四是铺设专业建设“高速路”。自治区教育厅印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发展指南(2022-2025年)》,指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职业院校培育建设高水平优质专业群36个,新增专业63个,撤并淘汰就业率低、同质化严重的专业71个。目前,全区职业院校共设置招生专业299个覆盖了19个专业大类和自治区一、二、三产业布局。

三、激发人才活力,让技能人才得实惠

一是提升待遇水平。对企业受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比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首席技师比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强化表彰奖励。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技能大师”和“自治区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管理办法》,先后评选“塞上技能大师”61名、“自治区技术能手”130名;推荐3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49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5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特贴、获得“塞上英才”奖。三是注重政治激励。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进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青妇等组织,高技能人才话语权不断提升。将高技能人才纳入自治区和市、县(区)党委联系专家范围,组织节日慰问、国情区情研修和休假疗养。

2024年8月

附 件:

点击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