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 自治区十一届五次会议 | 编号: | 第228号 | 类别: | 文化建设类 |
---|---|---|---|---|---|
主 办: | 文化和旅游厅 |
协办单位: | 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 ||
案 由: | 关于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深化文旅融合的提案 | ||||
正 文: |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推动我区“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于促进经济的升级和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文化发展领域与旅游发展领域分别是两个庞大的系统。两者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又具有常年积累下的发展逻辑和思维惯性,两者之间的融合涉及到观念、制度、机制、市场、人等多个方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任务,需要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政、产、学、研、媒的协同努力,加强文旅创新性突破,相互促进,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一、现状及问题 宁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3万年前就已有人类生息的痕迹,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自然风光独特多姿,九曲黄河穿境而过,旖旎的风光、秀美的景色为我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区为促进文旅融合,大力发掘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打造文旅品牌项目,文旅基础设施不断健全,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有效促进了宣传推介和对旅游景点的认知,但是由于文旅融合发展时间短,文化旅游结合不充分,所以为有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我区经济繁荣,文化旅游可持续优化发展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避免重复建设。优生态、融文化、促协调,统筹文化旅游资源,避免我区重复建设,防止出现低水平开发、无序竞争等散、小、乱、差的现象。加强旅游线路设计,串联沿线峡谷奇观、黄河湿地、津渡水驿、考古遗址、文保单位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文化旅游市场的规范运行和有序发展。认真做好文旅结合,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注重资源挖潜,拓展旅游空间。因地制宜打造以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名村名镇、文博旅游、非遗旅游、主题公园、文化精品酒店和民宿共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把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依托我区的文化资源,通过歌舞、音乐、戏剧和曲艺等演出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特定区域内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及民族特色,实现地域文化对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的推动,提升游客对宁夏文化的体验感和美誉度。 (三)注重品牌效应,弘扬传统文化。节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的天然共性使其成为展示文化魅力的符号。凭借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加大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节庆主题,营造浓墨重彩的节庆氛围,有效助推文旅真融合、巧融合,深融合。 (四)注重保护利用,活化文博非遗。加强黄河文化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加快5A级景区创建,巩固提升历史文化景区服务水平。培育以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等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推荐申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健全完善非遗四级名录库。支持传统武术、特色美食、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展演展示进景区,拓宽“非遗”产品发展渠道。依托非遗传承人和乡土文化能人,开发农民画、布贴画、花儿、剪纸、刺绣、游九曲等文物非遗文创产品。 (五)注重融媒宣传,讲好宁夏故事。着力提升宁夏整体影响力,始终坚持“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精准型”营销策略,加大友好城市文化旅游部门交流合作,有计划、有重点、不间断地开展体验式精准营销。打造一批特色线路,充分利用央视、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和公交车体、候车厅、车载电视、电梯轿厢、城市候机楼等媒介广泛宣传。鼓励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融合办节,充分利用文旅创新性融合,系统梳理宁夏历史故事,深挖背后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景点、节庆、纪念品、路线、文艺作品等在内的多角度文化产品之中。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宣传终端,拓宽宣传载体,同时加强电商平台监管机制,搭建智慧监管平台。 |
||||
办理情况: | 吴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深化文旅融合的提案》收悉,经我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动全区文旅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我厅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文化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有新突破。 一、黄河文化旅游融合,讲好“黄河”故事 我厅以推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讲好“黄河故事”,把黄河文化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全过程,从“塑魂、增味、展魅、赋能”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塞上江南·美丽宁夏”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使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融入群众的精神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旅游发展铸魂。多措并举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围绕黄河主题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阐释蕴藏其中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围绕黄河文化创作一批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革命红色题材、地域特色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精品。 二、长城文化旅游融合,让长城绽放新光芒 宁夏因辖区内长城年代跨度大,资源类型丰富,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宁夏长城,北部以“几”字形自西向东依贺兰山和黄河蜿蜒,中部“Y”字形雄踞塞上,南部“一”字形横贯东西,沿线烽燧、敌台星罗棋布,三道长城环抱宁夏。当前,以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立足通过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具有宁夏地域空间布局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我厅围绕长城沿线打造旅游目的地,通过对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把长城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可体验的文化项目,挖掘长城文化价值,弘扬长城精神,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带,串联起沿线多个景点,让人们通过体验来感受长城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认识长城以及长城的文化价值。通过围绕“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动感体验、长城遗址”六张牌,吸引自全国各地的观星爱好者“打卡”宁夏长城脚下,感受长城与星空的奇妙组合,让穿越2000多年历史的长城不断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三、葡萄酒文旅融合,擦亮宁夏紫色名片 探索“传媒+文旅+葡萄酒”融合,向世界展示中国葡萄酒文化魅力、产业实力和发展活力。举办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活动。联合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开展了30余场次专场推介,连续在贺兰山东麓志辉源石酒庄举办了三届《星空朗读》,举办了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法葡萄酒文化论坛、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培育出一批葡萄酒文旅融合高质量产业集群。葡萄酒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宁夏打造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转站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积蓄强劲动能。以贺兰山东麓志辉源石酒庄、西鸽酒庄、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为代表的集旅游、葡萄酒鉴赏、葡萄酒文化宣传于一体的酒庄脱颖而出。贺兰山东麓产区内现有116家已建成的酒庄中,有4A级旅游酒庄4家,3A级旅游酒庄2家,2A级旅游酒庄6家,4家酒庄被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葡萄酒旅游已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2021年宁夏被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授予“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葡萄酒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成为酒庄促进增收带动就业的重要路径。 四、枸杞文旅融合,拉长红色产业链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枸杞等自治区重点产业的融合,通过全方位挖掘传承宁夏枸杞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康养旅游等助力宁夏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文旅+枸杞”撬动消费大市场。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宁夏枸杞主要产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同心县,中卫市中宁县等地的35家主要企业枸杞销售额总计8.435亿元,其中“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所带动的枸杞销售额达2.635亿元。位于银川市的宁夏(百瑞源)枸杞博物馆,是融中国枸杞文化展和宁夏特色产品展销为一体的开放式枸杞博物馆,因枸杞而成为宁夏的特色网红景点,2021年上半年,枸杞博物馆迎来参观游客6万人次,公司各类产品销售额达1.5亿元,其中文旅带动的消费占比达40%左右。 五、非遗文化旅游融合,让非遗活起来 近年来,宁夏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扶贫”,将非遗项目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与国家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依托麻编、草编、刺绣、剪纸、砖雕、木雕、铁艺等实用性强的非遗技艺培训,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为了保护、发扬、传承、利用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厅通过各种政策制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支持,传承发扬,推动“非遗+旅游”,就地取材,因地适宜,挖掘深邃的文化和生活,结合当地的生产配套,使每个非遗项目有生产和销售,把旅游产业链拉长。 近期,自治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深化文旅融合进一步提出明确措施。下一步,我厅将认真吸收采纳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落实《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文化和旅游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有新突破,文化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宁夏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实践成为全国的亮点,目标到2027年,宁夏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是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老旧厂房发展工业旅游,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景区和文创空间。加强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业态,重点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精品项目。加快文化旅游与教育融合,加强研学基地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基地、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加快文化旅游与康养融合,大力支持贺兰山漫葡小镇、中卫黄河宿集、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康养项目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康体养生旅游产品。加快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加快建设黄河金岸风景道、贺兰山东麓风景道和长城旅游风景道,积极发展自行车、徒步、山地、滑雪等运动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用科技赋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与枸杞产业融合,开展枸杞生态旅游、采摘体验、枸杞深加工参观等,打造枸杞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线路。 二是推动文化旅游业态相互融合。加快推进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融合示范项目,形成一批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综合展示黄河宁夏段建设成果。开展宁夏黄河文化研究项目,讲好“宁夏黄河故事”。开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10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三是加快文旅融合项目招商及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投资项目库和重点文化和旅游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引进实施一批促进文旅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文旅项目。 最后,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欢迎以后一如既往地对全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
附 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