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 编号: | 第232号 | 类别: | 文化建设类 |
---|---|---|---|---|---|
主 办: | 教育厅 |
协办单位: | 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 ||
案 由: |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 ||||
正 文: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我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0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8所,共有173个专业,354个专业点,职业高校12所,共有258个专业,314个专业点。2020年,为行业企业输送各级各类人才近4.9万人(含成人高等教育),其中高职(专科)生2.1万人,本科生2.5万人,研究生2218人。但随着宁夏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是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有待加强。当前,我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市场化导向传递滞后,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等现状仍然存在,汉语言文学、英语、电子商务等低成本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及自动化等支撑自治区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新兴交叉专业结构性短缺,建设发展较慢。职业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体系。 二是人才供给的能力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有待提高。随着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对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需求数量增大、能力要求较高,亟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支撑。以本科高校为例,2020年全区高校本科毕业生18623人,研究生毕业生2218人,为新能源产业输送人才583人、新材料产业输送人才355人、葡萄酒产业输送人才282人、文化旅游产业输送人才488人、现代农业产业输送人才345人,高校人才培养客观上存在时间滞后期,远远不能满足行业产业对紧缺急需领域人才需求。 三是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的机制有待完善。校企合作多是高校主动组织、企业被动参与,学校和行业企业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和交流平台,人才供给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不紧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够深入,“企业要什么,学校教什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 自治区党委第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思路、目标和举措,而自治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为自治区电子信息、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和滩羊、文化旅游等“九大重点产业”和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三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银川至太原高铁、河东机场改扩建等“十大工程项目”培养输送更多的人才,对实现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我就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几点建议: (一)建立全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是完善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发改、财政、农业、工信等相关部门,相关企业行业等单位共同参与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指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办学能力和行业指导科学设置新专业。二是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区经济或者产业发展情况,定期发布专业人才需求或需求预测报告,及时公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为宁夏高校专业设置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加大对人才紧缺的行业或重点培育行业的相关专业支持力度,增强专业调整的前瞻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建立高校人才供给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双向服务平台,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与教育数据共享,推动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鼓励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培养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实施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制度,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制度,优化高校教师结构。 (三)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一是政府进一步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提供助力,搭建统一的互动平台,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紧扣自治区重点行业产业发展方向,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举办高等教育,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产业学院。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重点产业、重大领域等校企科技创新创业创投平台,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机制。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标准和奖励办法,将人才培养、产教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对其在技术改造补助、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对产教融合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和成果的高校给予奖励,提升企业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
||||
办理情况: | 王春秀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治区教育厅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着力调整优化全区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有效教育供给,增强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20年,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7%,进入普及化阶段。 一、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专业体系改革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对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厅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全区高校专业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一是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明确我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四大类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构建覆盖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克服高校功能定位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等现象,引导全区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是建设需求导向的专业体系。强化高校专业体系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先行区实施意见、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自治区重大安排部署有机衔接,分基础研究、重点产业、医疗健康、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对应提出专业布局设置、提高培养质量的细化举措。搭建自治区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和预警系统,加强学科专业常态化监测,定期公布重点发展专业和暂缓增设专业目录,指导高校开展专业调整。落实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完善高校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强化评估结果运用,促进高校专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三是健全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有进有出、有增有减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存量调整主要是优化升级骨干特色专业,增量部分全部用于新增自治区紧缺、空白领域的专业,坚决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推行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专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新兴交叉专业30个左右,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40个左右,建成5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持续深化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建成4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1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 二、不断完善有效对接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教育厅加快落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举措,着力化解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矛盾,不断完善高校人才供给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和专业向应用型转型。2016年印发《关于开展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遴选支持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银川科技学院、银川能源学院5所应用转型高校,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等6个转型发展二级学院,宁夏医科大学生物医药1个转型发展专业集群,宁夏大学葡萄酒与葡萄酒工程等40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科技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系统推进改革。目前,5所转型高校有在校生4.6万人,占全区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总量的51.2%,比2016年增长了25.7%。近年来建成了宁夏理工学院新工科产教融合示范中心和新商科双创体验中心、银川科技学院GE智能实训平台等一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实施了宁夏师范学院与上海恩艾仪器有限公司“虚拟仪器平台下实践条件建设”、宁夏理工学院与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原型制造技术背景下的新工科建设”等74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改造传统基础专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是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2020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持续实施职业院校“五提升工程”和“双高”“双优”建设计划,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和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院、机电一体化等28个专业、智能制造等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宁夏现代煤化工等6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及2个“双师型”培训基地通过了教育部认定。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遴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开展试点,累计投入400万元,联合近20家企业,支持2700名学生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与5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400多个稳定的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6个生产性“校中厂”、1300多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12个“产学研培赛”应用技术合作平台、15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有89个校企合作共建专业、59个“订单班(冠名班)”,在学规模超过1.2万人。组织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全区24所职业院校(其中高职院校8所)参加了国家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涉及16个“X”证书、35个专业领域,参与试点学生5000人,有效推动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着力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多措并举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2019年起明确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目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招聘“双师型”专业教师27人。2018以来年出台了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办法和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在高校设立流动岗位,支持校企人员双向流通,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制度。近3年安排专项资金750万元,支持高校实施“双导师互聘计划”,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492名,其中来自企业的教师178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260名。 三、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机制 教育厅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与就业市场、企业需求、创新创业直接相连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在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引导产业需求融入人才供给,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支持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一是搭建学校和企业深度沟通交流的桥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教育厅组织开展全区校企“对接谈”“对接行”“对接策”系列活动,重点建设一批紧密对接九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特色专业(群),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积极培育校企协同新动能,加快构建协同育人、共建共赢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以自治区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目前宁夏理工学院已和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建了施耐德产业学院、新道创新商学院、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银川能源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等3家企业联合建设了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福埃沃电梯学院,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牵头筹建的现代葡萄酒产业、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学院正在论证和完善建设方案,年底前挂牌运行。 三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治区科技厅牵头制定了《自治区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出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补力度、构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着力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类创新主体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高校、企业等输出的科技成果给予5%的补助,对企业引进的先进成果给予30%的补助。截至2020年底,对45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发放技术交易补助2947万元,涉及技术交易总额为1.7亿元。目前,科技厅正在牵头制定自治区《赋予科研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拟选取宁夏大学等高校开展试点,推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国有资产管理等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 四是加大力度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2020年,我厅会同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遴选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宁夏宁苗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我区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宁夏大学、宁夏工业职业学院等高校进行全面合作。给予入选企业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职工培训补贴、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免征土地契税等8项优惠支持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入选企业在承担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任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切实发挥了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示范引领全区产教融合发展走向纵深。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优势学科专业,推动全区一批较高水平学科进入西部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支持宁夏大学率先建成西部一流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和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推进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学实践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深入实施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行动,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带动新时代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继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幅提升新时代我区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感谢您对全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
||||
附 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