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编号: 第193号 类别: 生态建设类
主 办: 林业和草原局
协办单位: 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水利厅
案 由: 关于我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提案
正 文:

宁夏中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六盘山、罗山和黄河沿岸(中卫银川段)生态功能区。近年来,我区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作,聚焦“三山一河”生态屏障和“一带三区”生态生产生活总体布局,持续推动中南部地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建设,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改善,生态功能系统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水源涵养能力薄弱、荒漠化治理形势严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关注和治理力度。
    一是继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加强清水河、葫芦河、茹河、泾河等河流治理,增加灌木及草本植物种植密度,减少土地裸露现状,改变土壤地质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罗山生态功能区加强红柳沟、苦水河等沟道综合治理,建立坡面到沟谷完整的防治体系,运用土地平整、建设水平沟、谷坊、堤坝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减少泥沙流失及入黄量。

二是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坚持科学选择树种,遵循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现状,系统优化林前、林相、林分结构。继续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持续植树造绿,积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多措并举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持续推广麦草方格等防风固沙技术经验,防止沙漠扩大、沙地蔓延。利用特有功能发展沙漠旅游、沙漠种植、沙漠文化,持续向沙漠要效益。强化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通过植树种草,重点实施罗山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锁边”工程,防止进一步荒漠化。

三是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依托国内外高等科研机构,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大项目研究,采取削坡放坡、土地平整、土壤重构、植草种树等措施,加大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新突破。

办理情况:

丁波、马保相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提案”和“关于打造固原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靓丽名片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继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打造固原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靓丽名片”落实情况

多年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3.6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1.58万平方公里,形成了“南部治理、中部修复、北部预防、重点保护、全面监督”的水土保持防治全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持续加大营造林力度,实施了六盘山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等重点造林工程,六盘山、罗山区域完成营造林467.34万亩,其中“四大工程”营造林315.6万亩(“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mm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260万亩,“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工程”36.34万亩,“同心、红寺堡经济林建设工程”19.62万亩),区域水源涵养功能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宁夏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降低水土流失强度,持续提升水土流失治理质量;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复的《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0—2025年)》,依托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实施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北部绿色发展区防护林、中部防沙治沙、南部水源涵养建设、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工程等重点项目,推进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推进我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一)加强六盘山生态功能区生态治理。 一是组织实施《宁夏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以包括固原市在内的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以重点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继续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着眼增强六盘山天然水塔、生态绿岛功能,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封山育林育草,促进林草自我恢复。在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加强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质量,净化水质。全区规划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8%。2021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计划任务80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673平方公里。二是规划实施南部水源涵养建设项目,在六盘山土石山地和黄土丘陵区的固原市5个县(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祖厉河和二级支流葫芦河、渝河等支流源头和两岸区域,建设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体系。截2021年,根据固原市的需求,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将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块全部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同时,我们将和固原市积极争取自治区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固原市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南部水源涵养建设工程223万亩,2021年计划任务55.50万亩,目前完成42.81万亩,占年度任务量的77.14%。

(二)加强罗山生态功能区生态治理。实施《宁夏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黄土丘陵沟壑残塬水蚀区、黄土丘陵沟壑水蚀区以增强涵养水源、土壤保持等水土保持基础功能为主,加强塬面保护与沟头治理,修建水利水保工程调节地表径流,推进库坝窖池联合高效利用,发展灌溉农业,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加快推进15o以下坡耕地全面梯田化,大力开展低标准窄带梯田的提升改造,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沟道防冲林,建立健全梁峁、坡面到沟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黄土丘陵沟壑水风蚀交错区狠抓旱作梯田建设,大力推进窄带梯田的提升改造;把洪漫地和沟坝地作为主要基本农田,在盆地沟道打坝拦蓄坡面径流泥沙,用洪用沙,发展径流(聚水)农业。高山及阳坡实行封禁治理,阴坡阳洼发展以灌木为主的防护林草和经济林果业。突出清水河支流大红沟、苋麻河、双井子沟、西河、折死沟等多沙河流治理,加强淤地坝建设。

(三)加大固原市生态建设宣传力度。区政协和我局联合组织的“关注森林活动”,今年在全区开展“走进自然,感受山水宁夏”关注森林媒体走基层新闻采访活动,8月23日-27日,深入固原市原州区水沟林场、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和西吉县,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云雾山草原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及“四个一”林草产业、六盘山生物多样性基地、庭院经济及荒山造林工程、月亮山国土绿化工程等进行了实地采访,通过新闻报道、图片展示、视屏传播等方式深刻梳理固原市近年来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目前,已发布稿件90篇,传阅量达百万人次以上。今后,“关注森林活动”将主要在固原市开展,扩大对固原市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

(四)积极支持固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大固原市国土绿化力度,提升固原市森林覆盖率和市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十三五”期间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400毫米降雨线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固原市完成营造林267.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42%。“十四五”期间,实施南部水源涵养建设等重点工程,规划在固原市营造林242.52万亩,届时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2.79%;2021年固原市营造林计划任务60.62万亩,目前已完成48.66万亩,固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生态底色进一步夯实。2020年8月,我局已将固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资料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我们将和固原市继续积极争取,早日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二、关于“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功能”落实情况

“十三五”期间,完成“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mm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260万亩,完成“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工程”36.34万亩,水源涵养功能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复的《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0—2025年)》,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生态经济林建设等重点项目工程,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多措并举提升水源涵养功能。规划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20万亩;规划发展枸杞35万亩,其他特色经济林40万亩。

(一)坚持科学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按照《宁夏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针对六盘山地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造的大规模人工林初植密度大、树木生长不良、长势衰退等问题,采取间伐、修枝等森林抚育措施,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内光热环境条件,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促进林草植被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建设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2021年在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等地计划任务5万亩,目前正在推进。

(二)积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多措并举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继续依托国家重大工程,按照《宁夏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生态经济林建设等项目。发挥我区特色经济林的优势和增长潜力,推进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多措并举提升水源涵养功能。2021年计划任务18.75万亩(枸杞8.75万亩,其他特色经济林10万亩),目前完成13.45万亩(枸杞6.72万亩,其他特色经济林6.74万亩)。

三、关于“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落实情况

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完成防沙治沙43.12万公顷,其中完成营造林21.72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19.32万公顷、退牧还草治理2.08万公顷。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实现了沙化土地连续20多年持续减少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实施中部防沙治沙建设项目,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持续推广麦草方格等防风固沙技术经验,建设中部防风固沙林体系。规划完成人工造林90万亩,未成林抚育提升及退化林改造12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00万亩;实施村庄绿化和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鼓励引导村民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经果林,规划发展村庄绿化美化和庭院经济林25万亩。

(一)持续推广麦草方格等防风固沙技术经验,防止沙漠扩大、沙地蔓延。实施中部防沙治沙建设项目。按照“防沙、绿沙”的原则,针对不同立地条件,持续推广麦草方格等防风固沙技术经验,建设沙漠前沿草灌乔防风固沙体系,防止沙漠扩大、沙地蔓延。2021年在盐池、灵武、沙坡头、平罗等地实施防沙治沙试点、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工程,完成草方格防沙治沙6.62万亩,其中新扎草方格2.62万亩,补扎草方格4万亩,持续推进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治理。

(二)推进生态惠农惠民。实施村庄绿化和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村庄分类成果和村庄规划为引领,充分利用村道、巷道、房前屋后等空闲地,按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绿化美化,鼓励引导村民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经果林。按照乔、灌、花、草结合的林种配置,打造以观赏、采摘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和生态果林,促进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惠农惠民,林草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计划任务6.25万亩,目前全部完成。

(三)强化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实施中部防沙治沙建设项目,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以宁夏防沙治沙示范省和盐池县、同心县、沙坡头区、灵武市4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为重点,持续推广“五带一体”“六位一体”等防风固沙技术,大力开展植被恢复和防沙治沙工作,建设中部防风固沙林体系。2021年计划任务73.75万亩,目前完成42.95万亩。

四、关于“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落实情况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矿一策,根据矿山废弃地的具体条件和情况,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综合治理矿山生态系统,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构建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2016年打响贺兰山生态环境“保卫战”,治理修复贺兰山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2018年启动实施石嘴山市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贺兰山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目前,全区共有矿山1210处、总面积104881.21公顷,其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62处、总面积5095.43公顷,在建矿山330处、总面积91741.27公顷,已治理或正在治理矿山271处、总面积6433.21公顷,关闭退出矿山147处、总面积1611.30公顷。2021年争取中央两批次专项资金共计9330万元,实施宰牛沟、贺兰山东麓平罗段、红寺堡区、沙坡头区石墩水铁矿区、京藏高速(吴忠段)周边、泾源县等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6个,概算投资6348.4万元,建设规模622公顷,目前各项目建设进度已全部过半。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等部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资金支持,以保护、修复和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动中南部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推进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附 件:

点击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