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 | 编号: | 第583号 | 类别: | 科教卫文体 |
---|---|---|---|---|---|
主 办: | 教育厅 |
协办单位: | |||
案 由: | 关于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利用大数据助力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提案 | ||||
正 文: | 党的十八大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列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教育信息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办好网络教育”总体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互联网+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在大数据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的时代,挖掘数据的潜能越发被各个领域所重视,也使得数据助力教育决策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并逐渐在热点频出的教育信息化热潮中展现出其发展潜能和优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解决视角。大数据已经开始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必定会改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校校通覆盖率95%,班班通覆盖率85%。但与发达地方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方面,互联网技术飞速进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但也对信息化教育基建设施的更新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制于相关政策、项目的滞后性,目前我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落后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各校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互联网+教育”基建设施建设存在着区域、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二是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缺乏“个性化”方案。从教育管理方面来看,我区对在线教育平台统筹规划,如建设“教育云”平台并统一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收集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为以后的决策提供依据。但在利用“大数据”针对各县市区、各校甚至各教师、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欠缺。此外,每个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条件不一,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也有差异,统一建设的平台,必然不能满足所有的个性化需求,在对统一化建设和差异化满足的协调上还缺乏统筹规划。三是学校落地实施浮于表面,实践落后于理论。一些学校因循守旧,走进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教学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四是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欠缺,应用模式创新力度不够。目前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编制少、信息技术教师地位边缘化,专业人才欠缺。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部分学校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缺乏共享、开放、连接的互联网思维,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将传统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或对已有模式照搬照套,在激发教师教育模式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欠缺。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大教育信息化支持政策。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和数字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让山川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二是加大对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注重教育数据的收集和开发,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层级用户, 搭建一套集体质健康、学业成绩、特长发展为一体的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教育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与挖掘,将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教务、教学信息、学生信息等进行深度应用整合,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透明化。同时,实现对城市未来入学人数预估,辅助学校划片;对教育突发重大事项舆情实时监控;根据教师工作负担、学生人数预测、教师离退休和流动预测、专业教师缺口,辅助决策教师需求;统计分析城市各学校成绩分布,对比校际差异等。面向学校和教师,实现对学校教学环境效果、资源效率、师资、学业负担、社会影响等维度统计分析;对学生考试成绩、试卷统计分析,辅助教师进行客观公正评价。面向学生和家长,分析学生总成绩与各科成绩关系、优劣科分析、题型、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为家长提供依据学生的分数录取较有把握的学校,评测考生的个性、能力、兴趣倾向,结合成绩,推荐合适的学校等。 三是引进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做好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工作,有计划引进信息化高端人才。应制定“智慧教师”系统培训计划,进行区级、校级的骨干培训、普及应用培训,不断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微课制作培训、翻转课堂理论及应用培训、触控式一体机培训、基于一体机环境下的课件制作等培训。并组织翻转课堂、微课、课件制作等评比展示活动,让更多教师参加各种教科研和课堂观摩活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各所智慧学校,应在有关专家和教研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翻转 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去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 四是扶持、建立项目计划。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催生了一些大数据信息化教育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让学校、政府教育部门在决策时接受到了客观数据及方案的帮助,更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开始把他们自己视为学校管理与教学的参与者,这些主体不断投入到教育决策中来,为教育决策,带来了更多民主的、创造性的方案选择。设立研究专项基金,扶持、启动一批新的教育大数据科研项目,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大数据中心,持续推动教育创业工程,促进教育大数据、云计算广泛应用。 五是加强督导评价。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将缩小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作为区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发挥好监督评价的反馈作用。 |
||||
办理情况: | 钱秀梅、遇旻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利用大数据助力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提出加大教育信息化支持政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环境、所有学校宽带网络和数字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让山川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我区所有学校现均已实现不同形式的宽带网络全覆盖,目前,一方面我们正与三大电信运营商沟通,在宽带资费不变的基础上提高学校的网络接入带宽,另一方面,通过政务外网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校的网络接入环境,有1328个教育机构接入全区电子政务外网。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让优质资源更广泛共享,2017年教育厅在泾源县、利通区和兴庆区开始实施“互联网+教育”在线课堂试点项目,今年我们又将在隆德县和西吉县开展该项目的建设,实现城市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通过网络实时双向互动——同上一堂课,使优质资源覆盖到农村学校缩小区域及城乡教育差距,今年年底,可实现全区300所学校开展网络在线课堂。 二、提案提出加大对教育数据研究与应用,通过大数据运用,辅助领导决策分析、学校教育质量及教师教学质量决策分析、学生学业及德智体美等综合成绩分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综合大数据的有效应用,需要大型综合数据平台及海量数据做支撑,自治区“教育云”,是全国第一个以省级为单位面向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宁夏教育云平台(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与自治区公安人口基础信息库对接和所有应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建立了个人终身学习数据,初步构建起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终身、开放、免费的学习服务平台。形成了全区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认证服务、统一管理运营、统一应用服务、统一免费使用的“六统一”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区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建设、教育数据集中管理、教育资源共享共用,避免了重复建设,减轻了各地信息化建设压力,提升了应用效益。 自治区“教育云”平台目前提供教育资源1800多万件、各类教学和管理应用100多个。其中通过平台上的数字化校园、在线互动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等应用,开展跨区域学科网络教研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平台资源服务能力,使城乡中小学、教学名师与农村教师通过互动课堂牵手结对共同发展,推动5500多名学科教师在网上组成200多个教研组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基本形成了“校校用平台、人人用空间,堂堂用资源”的良好局面。“教育云”数据平台的应用及教育数据的积累才刚刚起步和开始,数据的挖掘与应用距离期望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非常感谢二位委员的建议,你们的建议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努力做的事情,“教育云”平台是开放的平台,我们欢迎优秀的企业把他们最好的应用放到平台上,服务于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案提出不断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与学关系,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综合素养。 教育厅师资处在“国培”项目中逐年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基教处和教研室不断扩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教师参与的范围,电教馆每年组织开展全区教师参与的微客和课件制作评比展示活动,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常年持续开展的“教育云”应用能力培训,近期又组织开展了七期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上述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其宗旨都是不断提高我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因此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永远没有止境、永远在路上。 下一步,我区将按照教育部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沟通,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把宁夏打造成“互联网+教育”的示范省(区)。 |
||||
附 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