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 | 编号: | 第1号 | 类别: | 经济建设(交通商贸物流) |
---|---|---|---|---|---|
主 办: | 交通运输厅 |
协办单位: | 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 ||
案 由: | 关于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提案 | ||||
正 文: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交通运输领域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推动交通的科学发展,在绿色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来看,我区绿色交通建设发展水平较落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存在着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截止到2016年底,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15公里,所有县、市(区)高速公路达到了全覆盖。银西高铁工程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但总体来说,铁路、航空运输与发达省(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方式较单一、粗放。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除高速公路以外其他等级公路总量不足,上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公路,随着道路荷载不断加大,年久失修,道路破损严重,面临着改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城市出入口及交通量较大路段至今未建成城市立交系统,道路衔接不顺畅。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缓慢且不尽合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结构不均衡、不合理,缺乏有效衔接,交通运输资源未充分利用。 (三)绿色交通治理体系不尽完善 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物流等行业的绿色交通的政策制定、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方面治理体系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公路建设为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等阶段国家制定了噪声、大气污染等绿色标准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执行或执行不到位。 (四)绿色交通治理能力较差 目前我区的绿色交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手段等还相对滞后。治理能力较弱,治理效果与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绿色环保、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建议 (一)发展绿色出行促进工程 积极鼓励公众使用绿色出行方式,进一步提升公交、共享单车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比重。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改善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引导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健康发展。推动汽车租赁业网络化、规模化发展。配合“公交都市”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智能化手段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推进城际、城市、城乡、农村客运四级网络有序对接,鼓励城市公交线路向郊区延伸,扩大公共交通覆盖面。 (二)实施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工程 1.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广钢结构的循环利用,推进钢结构桥梁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品质和耐久性,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鼓励降低客运领域一次性制品使用强度。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 2.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对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开展机场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推广温拌沥青等技术应用,在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节能灯具、智能通风控制等新技术与新设备。 3.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汽车租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天然气等清洁燃料车推广应用。鼓励支持节能环保车辆优先使用,推动运输装备升级进档。 (三)实施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工程 强化营运货车污染排放的源头管控。加快更新老旧和高能耗、高排放营运车辆,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车辆装备。强化运输过程的抑尘设施应用。制定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确保在用车达到能耗和排放标准。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推进对营运车辆燃料消耗检测的监督管理。倡导推广生态驾驶、节能操作、绿色驾培。积极推广绿色汽车维修技术,加强对废油、废水和废气的治理,提升汽车维修行业环保水平。 (四)加快构建绿色交通发展保障体系 1.绿色交通制度标准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规划政策体系,完善绿色交通标准体系。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方式的绿色交通规划体系。逐步构建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等方面的绿色交通标准体系,配套制定绿色交通相关建设和评价标准。 2.绿色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绿色交通科技研发。强化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开展以绿色交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特别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完善绿色交通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与转化机制,加快先进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快推进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 3.强化绿色交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绿色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绿色交通管理力量配备。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三同时”制度,深入开展交通运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与发展改革、环保等部门及地方政府协同合作,按照大气、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分工,配合完成大气、水污染治理攻坚任务。 |
||||
办理情况: | 民建宁夏区委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讨论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厅持续加大公路交通建设力度,全区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7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6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9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普通国省干线通车里程达4960公里,连通了所有县(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6万公里,预计到2018年底,将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的公路交通扶贫“兜底性”指标;全区“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和“1222”普通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全区公路网结构日趋完善,实现了内通外联,为人民群众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采取的主要措施 公路交通规划设计方面:一是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我厅于2016年编制印发了《宁夏交通运输厅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建成3-5个绿色公路示范工程,研究推广3-5项绿色公路先进技术,及时总结和提炼建设经验,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绿色公路建设成果,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宁夏绿色公路建设。二是在组织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省道网布局规划(2015年-2030年)》期间,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关于交通行业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单位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省道网布局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了自治区环保部门组织的审查。三是在实施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认真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评报告经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 公路项目建设方面:一是积极开展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创建。以银百高速宁东至甜水堡段、国道344泾河源至双疙瘩梁公路为示范,推广绿色公路理念,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其中银百高速宁东至甜水堡段公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第3批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将打造成为“西部干旱脆弱区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二是推进新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以青银高速银川至宁东、京藏高速石嘴山至中宁、国道338盐池至红寺堡等改扩建项目为依托,积极采用液态粉煤灰台背回填、沥青路面拌冷再生等新技术。截至目前,3个项目共消化利用粉煤灰约203万吨,回收再利用原路面旧沥青料约282万平方米23万立方米,随着项目的推进,利用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其他国省道改扩建工程,我们将全面推进绿色公路理念,全流程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尽可能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减少污染。三是稳步推进钢结构桥梁建设。制定了《推进钢结构桥梁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升钢结构桥梁建设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水平,提升桥梁工程的质量品质,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目前,叶盛黄河大桥(已通车)、红崖子黄河大桥(在建)、国道341史店至下小河至公路大涧沟桥、银百高速宁东至甜水堡段公路(在建)、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公路(待建)等项目均采用了不同形式的钢结构建设方式或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延长桥梁寿命,显著降低全周期成本。 公路交通管理养护方面:一是推行公路低碳养护新技术新工艺。在公路预防性养护过程中,根据路面和气候条件,适时采取微表处、稀浆封层和同步碎石封层等技术,对路面出现的早期病害及时处理和预防性处置;采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利用老路旧料进行现场养护施工,使公路养护作业更加低碳、环保。二是推广低碳新材料、新设备在公路养护中应用。积极应用乳化沥青、改性沥青、沥青再生剂、冷补沥青、快速修补沥青、橡胶沥青和碳纤维布等低碳材料在公路养护上的应用;购置稀浆封层机、同步碎石封层机、就地热再生等养护设备,显著提高旧料循环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三是在高速公路隧道、桥梁、服务区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在全区20对高速公路服务区中应用太阳能高杆灯进行场地照明,安装排污设施净化处理和回水利用设备,建设环保型垃圾池、购买新型垃圾清运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对燃煤锅炉进行“煤改气、煤改电”改造,积极应用低碳环保供暖方式。 交通运输组织方式方面:一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争取将银川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又积极争取将银川国际航空港、吴忠、石嘴山南等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银川火车站、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共争取车购税补助资金9000万元,吴忠综合客运枢纽预计可争取到车购税补助资金3500万元。上述3个综合客运枢纽项目预计到2018年底均能完工,届时将在上述地区有效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乘客的“零换乘”,显著提高出行组织效率和综合效益。二是优先推进城市公交发展。会同财政、发改及五市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深入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减免城市公交企业和农村客运企业车船税,免征公交企业新购公交车辆购置税,对新购新能源公交车给予补贴,认真落实国家公交企业燃油补贴,积极组织五市申报交通运输部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等有力措施,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作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来抓,努力打造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经济可靠、绿色低碳的城市公交系统。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有43家城市公交企业,拥有运营车辆4093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920辆,运营线路422条,线路总长度8046公里,年运行总里程超过2亿公里,年客运量4.5亿人次,城市公交售卡量达106.7万张,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低碳绿色环保出行。三是积极推动城市慢行系统和共享单车发展。协助住建部门和五市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城市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编制,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改善出行条件。2014年,组织银川市、中卫市申报成为第三批国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城市。截至2017年底,银川市建成人行步道77.7公里,自行车专用道79.93公里,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项目城市”初步验收;中卫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分别建成慢行系统10.25公里、145公里、57.56公里,全区共建成慢行系统700余公里。与此同时,指导各市及时制定共享单车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完成规划布点和停车区位施画,2017年引入摩拜和ofo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放共享单车3万辆,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城市绿色出行环境不断改善。四是稳步推进出租汽车和网约车改革。提请自治区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成立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会同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申请线上服务能力认定工作流程的通知》。推动银川、中卫、石嘴山三市先后发布了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今年,我厅会同公安厅、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先后对宁夏天豹运输公司“宁夏出行”(平台)以及长燃智享(宁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妥妥E行”(平台)进行了线上服务能力认定,发出2张认定函,这意味着我区已有了自己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 同时,积极推广“绿色汽修”创建工作。2014年开展“绿色汽修”创建工作以来,以减少汽修行业废气、废水、废油、废液等排放为目标。到2017年底,全区一类维修企业和4S店已全部完成“绿色汽修”创建工作,优选出17家“绿色汽修”示范企业;全区大多数二类维修企业“绿色汽修”创建工作已全部展开,已逐步向综合小修和三类维修企业拓展。“绿色汽修”创建评价和考核体系逐步健全,汽修行业的资源集约化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积极做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申报工作,联合自治区公安厅、商务厅组织银川市、中卫市积极申报“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经过评审,银川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试点城市。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虽然在自治区各部门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运输结构不尽合理、绿色交通治理体系不尽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我厅将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出行行动”要求,以实施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区战略为契机,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协调自治区有关厅局和各市、县(区)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提升管养运营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全区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促进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公交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有效衔接,支持公共交通和城市慢行系统优先发展,努力创建绿色、和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为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低碳环保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
||||
附 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