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宁夏南部山区九县在脱贫攻坚中,立足长远发展,破解难题,结合实际,在移民村、贫困村积极探索建设扶贫车间,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将扶贫车间建在村头,实现了贫困户就地就业.以扶贫车间培育产业,形成小车间培育大产业、大产业拉动小车间的扶贫开发模式,促进形成“一村一品”新业态。同心县充分发挥同心工业园区集中式扶贫车间基地优势,不断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同心县。明确扶贫车间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扶持壮大了村集体收入,扶了支部富了百姓。通过建设扶贫车间,不仅解决了空壳村问题,还拓宽了就业空间,激发了农村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扶贫脱贫工作。目前,同心县采取政府筹建、企业自建、闽宁帮扶、包村单位援建等不同方式多渠道筹资,在贫困村建设23个扶贫车间,已投产和正在安装设备的扶贫车间达15个,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进入扶贫车间就业的群众每月增收1800以上,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但由于我县是深度贫困县,基础弱,条件差,贫困村又多,推广扶贫车间这一有效做法资金存在困难,需要自治区给予支持。
解决办法:
建议自治区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全区常驻人口1000人以上具备条件的移民村、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门路。
王自成、马顺、勉力义、王新海、杨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扶贫车间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办对办理工作高度重视,4月8日召开办党组会议,对提案办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培训中心主任是办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共同研究办理工作及确定答复要点,对答复意见进行审核把关。5月下旬,张吉忠副主任带队,对全区扶贫车间建设和带贫减贫成效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各市、县区扶贫车间建设情况汇报,实地抽查了部分已建设运行的扶贫车间,并与扶贫车间的经营者及在扶贫车间就业的群众进行了交流,听取他们对扶贫车间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办理意见,现答复如下:
按照中央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脱贫富民战略工作要求,2019年要求新建扶贫车间100个,扶贫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大力支持扶贫车间的建设与发展,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扶贫车间带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困难,实现稳定就业和脱贫。
一、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扎实推动在贫困村(移民村)建设扶贫车间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关于推进脱贫富民战略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贫困村和移民村建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扶贫车间建设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若干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各级财政、国土、人社、妇联等部门加大资金、土地、培训就业等政策支持和服务,促进了扶贫车间的稳步健康发展。在资金政策方面,自治区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闽宁协作资金、部门(中央单位)援助资金、其他社会帮扶资金、村集体资金等各种资金都可以支持建设扶贫车间。在土地政策方面,原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系统贯彻落实脱贫富民战略政策措施》中明确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保障建设用地。在培训就业政策方面,就地开展建档立卡劳动力培训、就业“一站式”全程订单定向服务,县(区)提供培训场地、招收培训学员、补助培训费用,企业负责培训、解决就业岗位,根据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意愿由企业实施订单培训,企业承担的培训,从财政扶贫专项培训费中安排培训补助资金,对纺织工和制衣工,每人补助3000元。为鼓励更多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在扶贫车间连续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每人每月可获得300-500元的就业补助。对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稳定就业1年以上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按照吸纳人数给予扶贫载体一次性资金补贴,吸纳11至20人的一次性补贴2万元,吸纳21人至30人的一次性补贴3万元,吸纳31人至100人的一次性补贴6万元,吸纳100人以上的一次性补贴10万元。
二、创新建设运行管理模式,稳定建立扶贫车间带贫减贫长效机制
各市、县(区)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采取“村建、企用、乡监管、县补贴”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积极参与,全区共建成扶贫车间199个,在建10个,就地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11677人,其中建档立卡人数5851人,占用工人数的50%。各地因势利导,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探索,大力发展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来料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采取“村集体+车间+贫困户”模式,通过政府出资或用社会扶贫资金进行建设,积极鼓励引入企业自建,支持企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对已建成的扶贫车间进行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保证村集体长期受益,探索性的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例如吴忠市同心县针对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加工企业+贫困户”和“种植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进纺织、服饰加工和家具制作企业在18个贫困村建扶贫车间,采取订单培训方式吸纳当地走不出家门的贫困群众就业6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366人,有效的解决了留守妇女和老年人的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
三、把扶贫车间建设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在扶志扶智上求实效
坚持把扶贫车间与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借助“三大三强”促脱贫富民行动、“农民教育培训年”等活动,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使扶贫车间成为农村政策培训和党组织建设的“新阵地”。各县(区)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根据“扶贫车间”用工要求,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家,确保扶贫车间高效运营、企业收益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不断提高。通过有线电视、微信平台、沿街标语、宣传手册等形式,加大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就业扶贫的相关政策,深入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大力宣传脱贫典型,让群众坚定用勤劳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扶贫车间的建设,开拓了脱贫攻坚新局面,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就业岗位,为贫困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下一步,我办将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支持扶贫车间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使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中“精准”发力,为精准脱贫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