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把军转干部安置好,使用好,我区积极探索推进多方匹配,力促军转干部和接收单位人岗相适,切实提升军转安置满意度。
一是合理分类定向,确保安置计划和安置实际相匹配。安置前期,深入调研掌握地方部门干部结构、用人需求等情况,通过档案审核、座谈交流等了解军转干部专业方向、兴趣特长、安置意愿等情况,为每一名军转干部初步定位。坚持把区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安置主渠道,行政综合岗位的多分配,适合军转干部工作和发展的单位多分配,,做大安置计划,扩大军转干部选择空间。根据安置进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接收单位、特殊安置岗位的实际用人需求,适时对个别计划分配员额进行科学微调,确保安置计划与接收单位的岗位实际、用人需求、军转干部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相匹配。
二是统筹用好编制,做到编制使用与职级贡献相匹配。中央增加行政编制主要用于安置师团职干部、荣立二等功以上人员,倾斜照顾功臣模范人员,尽最大可能安置到党政机关、政法系统、参公管理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剩余编制按功绩制考核成绩,优先安置考核排名靠前的营职以下及技术干部。在中央控编严格、我区事业单位总体超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参公和事业编制,妥善安置营职以下及技术干部。充分考虑到在事业单位过多占编安置军转干部,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将军转干部安置到专业要求不高的综合岗位,避免事业单位专业人才编制减少和军转干部专业不对口难适应等问题。
三是精心精细安置,力促军转干部与安置岗位相匹配。在统一制定计划的基础上,督促各接收单位按计划上报安置岗位,对专业性强、不适合安置军转干部的,坚决要求重新确定岗位。在科学调配、严格审核把关、全面汇总后,将安置计划及岗位编制性质统一印发给军转干部,在银川地区不设安置限制,军转干部完全按个人意愿,在区直部门、中央单位和银川市之间公开自选择接收单位和安置岗位,让岗位选择与个人意愿相匹配。在坚持公开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针对接收单位用人需求,结合军转干部的职务、年龄、专业、兴趣等特点,及时牵线搭桥,精心精细安置,帮助军转干部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帮助接收单位接收到与岗位相适的人选。
四是加强分类培训,提高军转干部适应性。会同宁夏军区专业办,深入驻地部队调研培训,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 ,广泛宣传中央和宁夏安置政策,现场接受军转干部政策咨询,帮助军转干部解疑释惑。围绕军转干部转业转岗现实需求,对全区计划分配军转干部集中进行为期1个月的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军转干部转变角色、掌握政策、提高适应地方工作能力。指导各接收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岗位代培、选送短训等方式抓好军转干部的岗前培训,选派专业不对口的军转干部到宁夏大学进行融入脱产培训,最大限度为军转干部适应新岗位提供帮助支持,实现人岗相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