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举行“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访谈时间:2018-07-31 00:00:00

嘉宾介绍

黄涌: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访谈简介

7月31日下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涌、自治区人社厅社会保险信息处处长刘涛、自治区信建办规划推进处副调研员苏海、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张伟、银川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马晓飞,共同介绍宁夏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实践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字直播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阮越盛: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涌、自治区人社厅社会保险信息处处长刘涛、自治区信建办规划推进处副调研员苏海、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张伟、银川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马晓飞五位同志,向大家介绍宁夏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实践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大力拓展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应用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社会关注。在这里,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宁夏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先请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涌同志介绍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涌: 

  今年3月份以来,国务院高度关注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专门来宁视察,就我区抓好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具体要求。泰峰书记、咸辉主席、培君副主席也先后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精心策划、周密设计、完善方案、抓好落实。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按照“以数据互联互通为支撑,以拓展健康应用为核心,以便民惠民为落脚点”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 

  (一)突出应用领域,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一是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对接30家国家级医疗单位,覆盖区内7家自治区级医院、22家市县综合医院、196家乡镇卫生院,为开展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超声、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教育等多种远程医疗应用奠定了基础。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帮助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尤其是偏远区域的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银川市通过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合作,向上联通了全国优质专家资源1.6万人,向下联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和居民,方便了基层群众就医,面向基层远程心电覆盖率达93%、远程影像88%。二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方面,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居民健康档案和基层卫生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平台组建“专科+全科”医生团队,医生利用网上平台进行用药分析、并发症分析、治疗效果分析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银川市探索对高血压进行网上O2O、糖尿病MDM慢病患者进行了规范管理与健康指导。计划免疫方面,利用互联网将全区各级预防接种单位、产科医院连接为一个整体,每一支疫苗从出厂到接种儿童身上都进行网上全过程严格监控,对全区所有冷库、冷藏车疫苗流通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了对全区儿童预防接种的主动监测、动态管理,保障了儿童疫苗接种的安全有效。急诊急救方面,建成1个区级中心,5个地市中心、34个急救分站覆盖全区的急救网络指挥体系。率先在全国实现以省为单位“120”急救网络管理一体化,急救分站123辆救护车全部安装GPS定位、无线呼叫等终端系统,急救指挥系统可通过云端实时了解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动态和资源,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三是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我们在银川市、彭阳县建立了“县乡村”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网络平台,签约居民通过手机APP扫码,即可进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平台进行在线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疾病诊治,基层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可以通过平台向上级大医院问诊,必要时转诊三甲医院,畅通了分级诊疗渠道。

  (二)突出互通共享,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卫生信息化投入,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了区域卫生平台区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配备了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初步建成了“卫生云”平台,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信息互联互通。统一数据接口和采集标准,努力破除医疗信息化建设孤岛,实现区、市、县卫生信息化的互联互通。目前已对接完成区内28家二、三级综合医院,汇聚电子病历数据700多万条。同时实现了与公安厅、人社厅等厅局信息的交换。三是扩大信息化覆盖范围。居民健康档案和基层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已覆盖全区所有市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搭建“卫生专网”,已连通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600余家。四是服务健康扶贫。建设宁夏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平台,实现了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自动享受政府兜底保障政策,出院时不用跑多个部门报销,只需在一个窗口缴完自付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90%或累计不超过5000元)即可,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三)完善保障措施,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稳步发展。一是完善政策框架。出台了《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计划(2018—2020)》,起草了《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工作方案》《宁夏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方案》,不断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银川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等10余项政策,放开限制,吸引了好大夫在线、微医、丁香园、蓝卫通等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落户。二是保障信息安全。制定完善了11项安全制度,确定了165名密码应用和信息安全责任人员,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对各类重要应用系统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安全防护。银川市上线运行了“互联网医院在线监管平台”,实现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医院诊疗行为的全过程、不间断监管。

  (四)积极对接协调,合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我们多次前往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接“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国家卫健委领导表示将全力支持宁夏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国家级示范区、大数据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我们按国家卫健委要求对《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工作方案》《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正以自治区政府名义报国家卫健委批复。待方案批复后,在宁夏召开试点工作启动会,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求五市卫生计生委(局)在充分考虑本地发展实际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编制工作方案,主动申请项目,积极开展工作。7月9日,我们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现场观摩推进会,组织全区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实地学习观摩借鉴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经验,要求在全区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门诊及网上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在全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全面推开。同时,不断加强与发改、人社、药监、信建等部门的协调,力求形成合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整体工作。

  从目前的推进情况看,我区“互联网+医疗健康”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信息化基础薄弱,不少市县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系统还比较落后,缺乏有效支撑。二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干部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三是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进展还不平衡,点上的突破比较多,面上的突破不够,没有实现全区范围内的数据互通共享,部门协同联动也不够。四是国家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全面,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创新驱动战略部署,把“互联网+医疗健康”作为当前进一步深化综合医改的重要举措,围绕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共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不断拓展互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一)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级示范区。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引入全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覆盖全区、带动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级示范区,有效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一是打造互联网医疗的承接基地。按照3+2+n(自治区3个三甲医院+2个三甲中医医院+若干个专科医院)模式,将区内规模大、基础好的实体医疗机构作为承接全国优质医疗资源的基地。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则主要作为依托互联网开展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的承接和执行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二是打造线上互联网医院。引入好大夫在线(拥有全国全科医生资源)、唯医(拥有全国专科医生资源)、国家互联网影像诊断中心(拥有全国辅助诊断医生资源)等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与我区实体医疗机构对接合作,利用互联网企业掌握的优质资源,在我区建设若干个全科、专科线上诊疗中心,以及影像、超声、病理等线上辅助诊断中心,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三是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围绕患者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穿戴设备等,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真正实现智慧就医。继续深化便民惠民应用,推动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集中解决挂号难,推行“一站式”结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四是全面推广远程医疗。将远程医疗作为突破口,在全区全面推开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诊断(影像、心电图等)和远程家庭医生签约等,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及具备条件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做实优质资源下沉。五是推进网上药品供应配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销售企业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探索成立网上审方中心,对网上医院、药店、诊所等地开具的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由药师在网上进行在线审核,经审核后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网上配送。六是完善医保支付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发互联网诊疗服务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七是推进健康新业态。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模式,培育催生“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新业态,加快新兴技术在医疗健康等各领域的普及推广和深入应用,建立医疗服务新模式,推动国家健康大数据中心及互联网健康产业基地落地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支撑体系。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允许我区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政策、监管模式、标准规范等方面有所突破、大胆探索。对宁夏开展试点工作提供项目支撑、专项资金支持,用于我区智慧医疗体系、便民服务应用、互联互通、网络安全、互联网大数据研究中心建设、人才建设、专科中心建设、设备更新等;二是积极争取国家人才支持。提请国家卫健委对接教育部,整合国内优质高校资源和专业医疗培训机构,以宁夏大学为依托,在宁夏设立“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实训基地和远程培训基地,加快本地化人才培养;加大省部间的卫生领域沟通和交流,持续推进自治区医疗机构与国家卫健委直属医院“合作帮扶”,协助自治区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三是加快互联互通信息技术建设。尽快启动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建设,按国家卫健委专家论证会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争取项目尽快批复实施;四是积极推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转变。互联网+医疗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传统就医模式的冲击,各地、各部门和各个医疗卫生机构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互联网新业态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部门协调上共同发力、协同推进,才能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良性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信建办规划推进处副调研员苏海: 

  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下面就我区“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做如下介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按照“全区一盘棋”的思路统筹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的“聚”和“通”。一是建成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截止2018年6月底,接入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8500多家,覆盖率达到96%以上,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打通了区、市、县、乡、村的五级网络。二是建成自治区电子政务云平台,目前平台已部署202家单位的538个系统,平台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省级集中,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了统一的运行环境。三是建成人口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库和社会信用数据库,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信息共享支撑服务。

  在信息共享建设方面,信息共享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的重要支撑,我们通过加快政务数据的“理”和“用”,逐步打通政务信息壁垒,构建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共用格局。一是建成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纵向与国家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横向联通自治区18家单位,已形成198项共享目录、1600多万条共享数据和34万多条开放数据,作为全区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总枢纽,有效支撑了各相关部门与卫计委行业间的数据交换共享,目前已汇聚共享区内28家二、三级综合医院电子病历数据700多万条,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档案数据1400多万条,各类实施指标数据2900多万条,提高患者检查就诊效率。二是加快推进业务协同,2015年6月,我办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批复3284万元建设卫生云,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站式结算”工作,协调民政、人社、卫生、扶贫、财政、公安等单位,打通了业务系统间接口,实现了“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三是加快政务信息共享接入,今年5月下旬,启动全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共享开放工作,聚焦医疗健康民生服务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共享接入工作,已完成全区26家单位开展技术培训、上门指导和信息系统梳理工作。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完成《自治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草案)》起草工作,自治区法制办将于近期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政府规章形式印发。二是印发了《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系统技术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范》,明确了政务信息共享的技术架构和标准。三是梳理制定2600余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200余项开放目录、在线服务目录,实现了目录化、清单式管理,年底前将初步形成全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体系建设,规范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数据共享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为我区“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服务。

  进一步夯实基础建设。重点提升全区电子政务网络和云平台服务质量,加强网络整合、扩展覆盖范围,进一步强化网络和平台的安全保障能力,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构建全区统一的大网络。一是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运维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网络覆盖范围上补齐短板,加大“最后一公里”的网络接入;二是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我们将协同相关部门推进独立分散的行业专网、信息系统向电子政务外网和云平台整合迁移;三是强化网络平台安全管理,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安全管理制度,健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安全机制,切实提升基础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共享范围。推进国家、自治区、市(县)之间的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提升信息共享水平。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信息共享大平台。一是协调5市加快共享平台建设,实现5市平台与国家、自治区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双向信息共享的通道,形成全区完善的政务信息共享体系,满足各单位“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数据需求;二是进一步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信息流通,聚焦涉及难点、堵点问题,继续在全区分批开展资源目录编制和信息共享培训工作,协调推动各地、各部门理清家底、打通数据接口,扩展共享范围;三是进一步健全数据管理机制,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立法,制定政务数据共享评价考核办法,增强共享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监督。

  进一步加快政务系统业务协同。聚焦“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做好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工作。加快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大系统。一是进一步加大各信息系统的整合力度,推动各部门的独立系统与卫生云的整合对接,逐步构建全区一体化“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综合服务系统;二是加强服务支撑建设,进一步健全统一的自然人、法人身份认证体系,通过身份证、社会保障卡、社会信用代码、电子营业执照等多种方式,实现公众网上办事“一次登陆、全网通行”;三是加快业务协同,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办理事项,协同各部门推动医疗、社保、扶贫、财政等单位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应用的深度融合,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推进,加速构建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数据共享开放,系统互联协同,服务高效便捷的良好局面。

  宁夏日报记者: 

  普通百姓十分关心政策的落地,请问在具体操作中将有哪些具体措施或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张伟: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最终目的和工作落脚点是便民惠民是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感。通过广泛使用“互联网+”,能够用较少的投入,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惠及我区广大群众,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鉴于此,我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结合我区“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实际,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我们制定了《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计划(2018—2020)》,该计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是主要举措,共梳理三十条便民惠民的举措。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从强化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便于此行动计划顺利推进。其中,第二部分主要举措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七部分内容进行梳理。一是在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方面,有11项举措。1.搭建覆盖全区的便民服务信息平台。2.推动二三级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3.实现二级以上医院院内信息互联互通。4.全面实现跨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患者重复检查。5.全面开展远程医疗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6.强化全区中医医院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7.推进覆盖全区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信息平台建设。8.完善120智能网络体系建设。9.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10.推进面向基层的移动远程巡诊服务。11.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二是在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有8项举措。1.推行居民电子健康卡。2.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动态化的健康管理服务。3.建设自治区级疾病防控大数据平台。4.建立儿童免疫规划全程监管体系。5.全面建设儿童免疫规划数字化门诊。6.实现妇幼“母子健康”电子化管理。7.实现献血用血全程线上一体化服务。8.推动全区血液供应流程一体化。三是在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将推动家庭医生线上签约,为家庭医生赋能。四是在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方面,将构建线上线下药品供应配送体系,优化药品流通供应链。五是在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方面,有4项举措。1.全面实现扶贫人口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2.实现医保在线支付和异地结算。3.实现远程医疗医保报销4.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医疗费用结算服务模式。六是在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方面,有2项举措。建立县、乡、村三级远程教学培训体系。推动健康管理和健康知识进家庭。七是在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方面,有3项举措。1.建设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2.实现诊前智能导诊导医。3.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与应用。

  人民网记者: 

  在“互联网+医保”方面,人社部门的主要做法与进展成效如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社厅社会保险信息处处长刘涛: 

  1.在顶层设计方面:

  2016年人社部出台了《“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人社部发〔2016〕105号),2017年自治区人社厅印发了《加快推进“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实施方案》(宁人社办发〔2017〕59 号),2017年与自治区卫计委印发了《关于推进数据共享与两卡应用融合的通知》,2018年,与自治区卫计委、食药监局《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计划(2018-2020)》(宁卫计发(2018)146号)。这些计划与方案从谋篇布局上明确了宁夏人社“互联网+医疗”的目标、任务、措施、载体,是我们抓好“互联网+医保”的行动指南。

  2.在夯实基础方面:

  通过实施宁夏“社保一卡通”工程和“社保云”一期建设,贯通了部、区、市、县、乡、村(含社区)六级网络,建成了国家标准、统一规范、全区使用的社保信息系统,完全实现了各项社会保险数据的省级集中管理,制发社会保障卡665.77万张,覆盖全区97.65%的户籍人口基本实现人手一卡,社保卡广泛在社保、医疗、就业、公共卫生、旅游等方面深入应用,全区人社干部职工信息化管理服务的观念和意识明显增强。这些,都为推进“互联网+医保”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推进落实方面:

  一是建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掌上12333”手机APP、网上人社(宁夏人社网上服务大厅)、微信、12333咨询电话、自助设备等多维立体的人社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6月底,全区居民及30万手机APP注册用户、19万网上人社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社保信息查询、电话咨询、手机资格认证、社保卡挂失等便捷的互联网公共服务。

  二是实现“互联网+医保参保缴费”。全区城乡居民可就近到居住地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办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全区城乡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费、银行自助设备和手机APP等多种方式缴纳医保费;灵活就业人员不用到社保大厅可办理医保、养老的缴费申报核定,通过手机查询社保编号信息;通过“多证合一”信息共享,全区企业免除社会保险登记,并取消社保登记证发放。

  三是下沉“互联网+不见面医保服务”。2017年起,联合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缴费、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等业务延伸下沉至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宁夏政务服务网统一申报和受理,实现了业务全区通办。2018年上半年,通过政务云在全区实现通办社保业务累计办结居民参保登记4938件,待遇资格认证(含工伤、医保待遇)27.23万件,特殊人员申报1422件,死亡待遇申请5995件,定期领取待遇资格申报11339件。

  四是支持“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大力支持我区“互联网+医疗”事业发展,支持出台政策,我厅明确只要符合医保协议条件的,均可及时保障网络连通,线上医疗机构同样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目录,对符合“三项目录”范围内的相关费用按规定予以支付,保障互联网医疗机构与线下实体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发展环境。2017年打通了“好大夫在线”互联网医院医保通道与系统的对接,为群众提供线上门诊、挂号、咨询等服务项目。支持银川市出台了《银川市互联网医院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及门诊统筹管理办法》与《银川市互联网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目前正尝试探索“互联网医院+医疗+社区”模式,为群众提供门诊大病、慢病服务。

  此外,大力推进区内外就医、购药即时结算。2016年8月,我区率先在全国实现区内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一站式”结算及区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2017年1月,实现全国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2017年元旦,实现全区定点药店职工个人账户刷卡结算;2017年9月,实现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

  宁夏新闻网记者: 

  下一步,人社部门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涛: 

  下一步,全区人社部门将按照国家健康中国建设的规划,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统筹下,与各相关单位协作,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要,在不充分、不平衡上做文章、下功夫。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快推进医疗保障事业发展,通过深度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强登记成果转化,不断增加医保覆盖人数,做到应保尽保,努力实现全民医保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医保政策的完善、管理服务的优化等增强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认同感。二是加强部门协作,与卫计委、食药监局等部门共同推进落实《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计划(2018—2020)》,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目标责任。三是充分借力我区社保大数据省级集中管理以及人社、卫计、民政、扶贫、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间已建立起来的信息共享机制,发挥自治区政务云平台优势,创新医保服务方式,正在调研社保卡线上支付及电子社保卡应用,积极试点医保互联移动支付,支持互联网医疗新业态发展,推进拓展社保卡(含电子社保卡)在医保领域的应用,创新服务载体,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互联网+医保”体验。

  中新社记者: 

  一直以来群众在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就医体验非常不好,就是我们大家经常说的“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请问在“互联网+”下如何破解这一现状?

  张伟: 

  “三长一短”的问题一直长期存在,为破解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推动二三级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提升群众就医便捷性。预约诊疗覆盖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逐步开放二级医院专家门诊、三级医院全门诊100%号源。实现挂号、检验检查、日间手术的分时段预约,避免群众就医时段过于集中,有效缓解“三长一短”问题,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另一方面我们将搭建全区统一的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统一、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利用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渠道,建立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门户,实现在线查询医疗机构基本概况、专家情况等信息,为居民提供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结果和就医费用查询,健康宣传、教育和咨询等互联网便民医疗健康服务。引入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等线上主流支付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线上支付方式。

  宁夏新闻广播记者: 

  前面我们了解到今年5月下旬,自治区已启动了全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共享开放工作,开展了26家单位技术培训、上门指导和信息系统梳理工作,那么近期将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具体开展哪些信息共享工作?

  苏海: 

  前面提到了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共享方面,我们要构建信息共享大平台,我们围绕构建信息共享大平台工作,今年5月22日组织召开全区第一批试点单位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信息共享培训班,选取了信息化基础条件好、共享需求迫切、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26个单位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开展了共享培训工作。培训会后我们先后分组对各试点单位上门技术指导、配合开展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各单位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和录入工作,形成目录2572项。

  我们第二阶段重点是做好信息资源的共享接入工作,就在昨天,我们已经启动了第二阶段工作,分两批抽调各单位熟悉业务和信息化工作的骨干组成工作组,集中办公、同步推进,将重点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内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各单位信息系统接入的梳理工作。在各单位已建信息系统清单基础上,把资源目录涉及共享数据的系统,对本单位可接入系统进行梳理,统计可接入系统数量,制定接入计划和接口开发方案,明确接入完成时间。已通过点对点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的,逐步向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迁移,形成共享双通道。二是优先接入需求迫切、涉及“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数据。我们已统计出26家单位信息共享需求,下一步结合各单位需求加快相关数据的共享接入,同时我们将结合国家先后印发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群众办事堵点问题以及涉及健康医疗行政审批、公共便民服务政务数据,先行开发相关系统接口,优先将这些数据接入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尽快形成一批共享信息和共享成果。三是加快国家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工作进程。目前区级共享平台和国家共享平台已实现网络通和数据通,国家近期公布了第一批共享目录清单和数据服务接口,我们将按照国家制定的共享申请流程,加快推进全国人口库、医疗健康等数据的交换共享工作,扩展共享领域和覆盖范围。力争年底前形成区级共享平台上联国家、下联五市,横向打通各厅局单位的共享架构,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达到400项以上。

  宁夏广播电视台记者: 

  目前我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请问宁夏将在哪些重点方面加快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张伟: 

  6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宁夏期间,对宁夏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做好“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我委作为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以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健康信息化建设内容,先后完成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调研、相关工作方案、建设方案以及便民惠民行动计划的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并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多次对接,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申请将宁夏列为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区)。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开展我区“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发展。

  新华社宁夏分社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银川市在推进互联网医院工作中的做法与取得的成效?

  银川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马晓飞: 

  这个问题,我想从3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创新模式,促进区域医疗同质化。一是建设银川智慧医疗互联共享平台。按照“46312工程”“卫生云”与银川智慧城市框架,以居民健康为中心,重点构建以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为重点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规范基层业务提升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公众健康云”“医疗业务云”“卫生管理云”,打造涵盖健康管家、社区医院、二三级医院、异地大型医院的健康服务模式。二是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自2016年12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好大夫在线”合作建设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至今,已有丁香园、航信景联、京东、360健康、春雨医生等29家全国互联网公司与银川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有18家互联网公司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银川市备案注册的医生总数已达到20583名,累计服务患者700多万人次,其中银川市患者22万多人次。三是依托银川市属医疗卫生资源,建设“银川在线互联网门诊”,实行中级以上专科医生在线24小时排班和随机自由抢单两种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遇到能力之外的专科疾病,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的远程会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解决患者病患,不能处理的问题可在线实现双向转诊。四是建设远程诊断中心,实现区域诊断同质化。目前已建设完成宁夏电生理诊断中心、银川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实现24小时365天的全天候服务,已为近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民营医院和区外医院累计完成19万份心电图、3万份影像片的远程诊断。成立了沃森肿瘤国际智能会诊中心、全域精准云肿瘤放疗会诊中心及MDT多学科会诊中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对肿瘤疾病的精准治疗。正在推进建设的银川远程睡眠监测中心、银川远程癫痫监测中心、银川远程病理诊断中心、银川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和银川区域消毒供应中心预计十月份能投入使用。

  第二,整合资源,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一是成立了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研究中心,邀请国内互联网+医疗健康主流公司,集中在研究中心办公,与临床一线共同开发互联网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打造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目前,已有好大夫在线、腾讯、阿里云、唯医骨科、丁香园、医享家等13家公司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医疗的多元化合作形式。二是创建“1+X”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提高群众获得感。依托银川市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委托亿家健康、好大夫和航信景联开发银川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建立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的支持互动平台,鼓励居民用可穿戴设备采集和上传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通过手机APP开展服务互动,为签约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慢病管理、远程医疗、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在线支付等服务功能,使家庭医生服务能更好的深入居民,实现有效管理。三是探索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新模式。结合银川市慢性病管理现状,引入银川航信景联互联网医院开展高血压O2O和糖尿病MDM管理模式,航信景联作为第三方公司提供健康管理师,根据患者需求提供智能终端监测、家医监控指导、在线咨询随访、全科专科联动、上门随访送药、远程诊疗技术、预约挂号转诊、健康知识讲座、全程跟踪管理等个性化的慢性病线上线下管理新模式,同时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立银川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共管慢性病的机制,构建新型慢性病管理体系,促进慢性病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四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优化居民就医全流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发展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线上就医服务,推行门诊、床位和大型设备检查的精准预约,实现智能分诊、在线问诊、结果查询、实时结算、诊间结算、床旁结算、药品配送、线上支付等全流程服务,特别是正式开通了门诊自助机的医保功能,可向患者提供自助式门诊大病结算,极大的提升了患者就医感受。

  第三,加强监管,保障远程医疗数据信息安全。今年4月,银川市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对互联网医疗行为,运用信息化手段从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三个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自动在线实时监管。一是将互联网诊疗平台的服务全过程(医保、医疗、医药)数据,全部存储在大数据中心,并向监管部门开放端口,对接监管平台,结合互联网诊疗行为全程留痕的特征,通过采集、挖掘、分析,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诊疗平台的诊疗行为进行全过程、不间断监管,形成了系统化、连续化、全程化的监管方式,有效解决了线上诊疗缺乏监督的问题。二是对互联网诊疗平台的运营合规性备案信息进行实时核对、监管,针对诊疗行为中的在线问诊、处方、转诊等核心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互联网诊疗平台,实现高效、迅捷的在线监管。三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银川市远程医疗服务收入分配办法(试行)》等10余个配套政策,明确了互联网机构准入标准,规范了互联网诊疗行为,为互联网医疗规范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地方政策依据。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将上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高效下沉基层,解决基层人才短缺、医疗服务能力弱的困境。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医保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医疗机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医生收入得到提高、患者看病费用得到节省、第三方机构经济利益得到增效,最终实现多方共赢。今后,我们将按照《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目标和思路,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安全监管。最终,形成适合西部地区的低成本、可复制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综合体系。

  阮越盛: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儿。谢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