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镇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西南部,北临黄河,南靠大青山,辖区内“四纵五横”交通路网及三座黄河大桥穿境而过,是全国文明村镇、古丝绸之路商贸重镇,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休闲度假特色镇。常乐镇康乐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2013年搬迁安置原蒿川乡沙沟等村移民群众,现有农户544户2484人,是沙坡头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沙坡头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中卫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各级党组织的合力攻坚下,在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辛苦努力下,2019年,康乐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底,全村在册257户127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
开展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以来,为贯彻落实咸辉主席调研常乐镇康乐村时的讲话精神,区农业农村厅、中卫市、沙坡头区主要领导、包抓处级领导和帮扶单位主动下沉康乐村,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20字方针”,先后8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现场会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移民致富示范村”创建,奏响“兴业、村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号角。
一、精心谋划,压实责任,强化工作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在统筹推进上着力。百万移民致富行动开展以来,沙坡头区党委、政府按照“统筹谋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原则,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根据“点上示范、整体推进、全域扩展”的思路,率先在康乐村布局谋划,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从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宽就业帮扶渠道、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六个重点方面入手,谋划22项具体工作举措,着力破解康乐村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培育新风、治理有效、致富增收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二是在责任落实上给力。包抓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厅派驻1支驻村工作队(1名第一书记,2名工作队员)常驻康乐村开展工作,并选派12名专家团队,编制康乐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投入380万元,解决康乐村发展提升突出问题。三是在机制建立上聚力。依托脱贫攻坚“五级书记”工作责任制,建立了沙坡头区主要负责同志包保联系、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康乐村致富提升项目指挥部,全面协调解决康乐移民致富示范村创建问题。成立常乐镇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班子成员靠前指挥,镇村干部下沉一线办公,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
二、厚植优势,构筑集群,打造特色产业催化乡村蝶变
一是招商引资,把奶牛产业做优。依托自治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常乐镇立足光明牧业万头奶牛养殖项目,引进上海光明牧业建设万头奶牛养殖全产业链及饲草种植项目,建设万头奶牛示范牧场,打造万亩优质饲草基地。光明乳业智慧牧场第一批3600头奶牛预计9月下旬入园养殖,第二批1400头奶牛预计11月入园养殖,流转康乐村承包到户土地2346亩种植饲草玉米,平均亩产达4.28吨。30户“三无移民”(无业、无力、无依无靠)计划通过光明乳业“托管代养”,实现年均增收3000元目标。二是企业带动,把肉牛产业做强。借鉴贵州黄牛集团“六方合作”模式,对移民村养殖园区进行改造提升,投资1.2亿元,实施康乐生态移民区新建万头肉牛养殖场项目,探索建立“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养殖小组+养殖户”的肉牛养殖模式,促进移民区规模化种养业发展,盘活康乐村土地资源,解决劳动力就近务工问题,巩固脱贫成效成果,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土地增效与农民增收共赢的新路子。三是整合资源,把就业渠道做通。积极打造“厂房式”“居家式”扶贫车间,就近引入中卫市进宝制香厂将“扶贫车间”建在移民村,吸纳康乐村妇女劳动力20余名,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岗就业,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的增收梦想。充分发挥镇辖区宁夏科豪陶瓷有限公司带贫减贫作用,包车接送工人上下班,解决康乐村5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有效拓宽了群众的收入渠道。
三、多措并举,内外兼修,增添绿色颜值建设宜居乡村
一是户厕改造稳步推进。通过创新项目融资模式,投资1300万元,对康乐移民村污水排放统一收集处理,对原有旱厕统一改造为“两格式”水冲厕所,有效改善了康乐村往日旱厕利用率低、不卫生等问题,引导移民群众转变固有生活方式和习惯。二是天然气普及稳步运行。推广普及天然气进村入户,为康乐村群众、商户提供生产生活用气,改变移民群众生活方式,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移民区节能降耗目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环境卫生稳步提升。结合植绿增绿大会战,开展“一园三带”绿化和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全面清理村庄三堆和违章建筑,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00余处,引导养殖户“出户入园”,平整荒坡废地,在空置宅基地、荒坡、房前屋后栽植山杏、山桃、松树、柳树等苗木2.9万余株,形成生态观光林,康乐村人居环境“由乱到治”成效显著。
四、文化筑魂,上下联动,提升乡风文明凝聚群众力量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从组织上保障文明。改造康乐移民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整合康乐村现有思想文化阵地资源,采取“一室多用”方式,按照有“人员、场所、标识、制度、计划、活动”的“六有”标准,着力抓规范、促提升,整合积分超市、“暑期”梦想小屋、温馨调解室等功能室和康乐爱心基金、“牛经讲堂”等志愿服务项目,实行整体化布局、台账式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创新实施“抓党建促移民致富提升36条”,激发党建引领内生动力。二是繁荣特色文化,从品味上塑造文明。提高深入开展乡风文明专项治理,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电影下乡、文化惠民系列演出和乡村大舞台等载体,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文化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开展评比选优,从取向上展示文明。结合“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选和“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选树表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典型,竖起乡风文明标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老无所养等不良风气得到基本遏制。
五、强基固本,党建引领,深化乡村治理激发振兴活力
一是筑牢党建压舱石。深入开展“一抓两整”“六查六强”行动,持续深化“三大三强”及“两个带头人”工程,规范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全方位开展村级后备干部“传、帮、带”,及时更新完善村级后备力量信息库,全面清理后备力量“虚列”“空挂”问题,农村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二是织密党群服务网。不断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架构,组织9名镇村干部、61名党员下沉网格服务群众,织密党群服务网,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三是提升组织人才库。主动适应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致富新要求,以增强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能力为重点,深化拓展“三链建设”(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强化镇村两级干部轮训,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能力和水平。四是构建治理新格局。实施康乐移民区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建设云监控、云广播监测系统,构建镇村重点区域的可视化监控调度网,及时预判风险和隐患,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乡村治理格局,保持乡村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