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泾源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着“防、治、建、管、服”五个方面,统筹推进泾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综合系统治理,泾河流域水体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突出防,高标准建设防洪设施。我县始终把防洪泄洪排涝作为泾河河道治理的第一任务来抓。近五年,累计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资金1.7亿元,结合县内实际情况,按照地理位置、河岸特点,摸透实情实际,统一设计标准,完善规划。按照每10年一遇洪水的设防标准,通过格宾网、浆砌石、混泥土等建设方式砌筑防洪河堤累计9.6公里,极大提升了泾河河道的防洪泄洪能力。
二是系统治,全方位划定管护界线。按照“河里的问题河岸解决”的工作思路,加强河岸管护,创新性地开展了“两带三线”的管理长效机制,在泾河的主河道上游,总共划定管理范围14.61公里,区划绿化隔离带1166亩,湿地保护带896亩,划定河岸线两岸总长29.46公里,湿地线两岸总长29.86公里,绿地线两岸总长27.22公里。将划定区域作为泾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部位,进一步加大污染行为的治理力度,将泾河水生态治理由“河里治”转变为“岸上管”。通过“两带三线”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泾河生态防治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划定了“楚河汉界”。
三是有序建,多梯级利用水生资源。过去旧河道除遇较大洪水外,平时河道干涸裸露,面对这种情况,我县围绕着水生态建设,从2014年开始实施泾河水资源利用工程,在泾河干流上游建设截水坝、叠水坝、溢流坝14座,形成水面51万平方米,水体52万立方米,通过水面的不断扩大,减缓了泾河流速,同时也起到了阻拦沉淀泥沙,保护河道稳定,提升水体质量的作用。这些年,又通过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的种植,以及投放螺丝、鱼苗等水生动物,让整个泾河形成了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水生态环境,现在每年都有二三十种水鸟在这里迁徙,一个鱼翔浅底、百鸟栖息的循环水生态系统渐渐形成。
四是强化管,创新性建立长效机制。我县严格落实河长制,通过全面推广河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河长通、巡河通APP现代化工具的约束,建立了“三级河长”“四员管护”的工作机制,创新性地开展了“网格化分区、巡防式执法、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由泾河源镇负责“两带三线”管控区域的总体管护,严禁河道的采沙挖沙和偷排直排,湿地保护带由乡村保洁员、巡河员和乡镇的综合执法队伍负责,严禁在湿地保护带之内私建房屋和畜禽养殖,绿化隔离带由护林员负责,严禁畜禽养殖的现象,为整个泾河水生态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是注重服,区域化衔接生态旅游。我县立足水生态的建设,依托“两带三线”,打造生态旅游、历史文化特色景点,带动六盘山森林保护区、老龙潭景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公园、综合旅游服务区等为节点的滨河生态景观带,为精心打造大六盘生态旅游核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撑,通过这种水生态的治理,为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