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编号: 第449号 类别: 经济建设类
主 办: 农业农村厅
协办单位: 文化和旅游厅,乡村振兴局
案 由: 关于强化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提案
正 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一是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巩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订单农业等方式,密切贫困群众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让贫困户融入产业链、供应链,让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农户稳定增收,产业长期收益。

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村扶贫产业业态类型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品牌化的趋势,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健全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体系。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

三是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乡村特色经济格局自治区确定的9大重点特色产业中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文化旅游产业都和贫困地区密切相关。拓展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注重全产业链建设,实现生产、加工、运储、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连接,衔接配套,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四是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区建设,拓展农村扶贫产业增收功能依托农业生产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垂钓园、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依托秀美山川、湖泊河流、湿地等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特色农(牧、渔)业游为主的休闲农(牧、渔)园和农(牧、渔)家乐等,建设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区。发展民族风情游、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等业态,开发民族民俗特色产品。

办理情况:

文琦委员: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强化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乡村振兴局,现答复如下。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聚焦自治区五大农业重点产业,紧盯自治区实施的“四大提升行动”,以省级领导同志包抓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重点县重点村工作和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集聚资源,精准施策,保持过渡期内产业帮扶政策有序调整、平稳过渡,着力调整优化脱贫地区农业结构,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强化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上半年,每个脱贫县(区)发展壮大1-2个重点特色产业,带动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脱贫群众4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发展。

近期,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9个厅(局、委)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我们将把该《实施意见》落实好,切实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分层分级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区配套产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把产业发展规模、布局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中,推动产业规划和自治区空间规划、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科学布局乡村配套设施和产业空间,形成层级分明、功能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强镇、特色产业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要素向脱贫地区聚集,着力构建“一产业一集群”“一县一园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圈状发展格局。

二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农作物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推动盐池滩羊肉、宁夏菜心、盐池黄花菜、中宁枸杞等优势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配套以品质特色为核心的团体标准,完善生产技术规程,转化肉牛品种改良、滩羊快速繁育和标准化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建设一批生态、绿色、标准、高效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周边小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着力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销售等环节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重点品种、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全覆盖。

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贮藏窖、冷藏库和烘干房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和贮藏保鲜能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大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增值水平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围绕粮油、牛羊肉、枸杞、葡萄、蔬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品,开发一批即食性、功能性精深加工产品。开展脱贫地区农业企业培育行动,积极组建由重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利责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户稳定增收,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我区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推动脱贫地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田头市场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冷凉蔬菜、马铃薯、黄花菜、瓜果、菌菇等特色农产品的冷链设施、仓储保鲜、物流配送、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乡镇运输综合服务站、村级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益农信息社“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的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主体,扩大农村电商应用,吸引脱贫县(区)龙头企业入驻宁夏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乡味宁夏”公众号,推动农产品产销网上衔接,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通过电商技能、创业孵化、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培训,加快培养电商实操人才,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水平。

五是深度挖掘农业功能价值。充分发挥脱贫地区资源、区位和传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利用民族村落、古村古镇、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民族风情游、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红寺堡区葡萄酒产区风土文化,发展酒庄休闲度假、葡萄酒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依托六盘山区风土文化,发展小杂粮、冷凉蔬菜、林果等主题休闲度假农庄。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支持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支持脱贫地区挖掘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同心田坤民间绘画、原州区古建建筑微模、隆德杨氏家庭彩塑、泾源剪纸等特色技艺,开发特色民俗产品,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范旅游服务设施、电商服务设施、村级光伏电站等资产管理和运行维护,持续发挥带农增收作用。

六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强化县域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建设,加快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构建农技推广“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三百三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行动,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加工水平。实施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行动,加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探索推广“技物结合”“技术托管”“农资+”“互联网+”等技术服务模式,支持供销社、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法人科技特派员等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力量,为脱贫户、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机收机播、产销对接、技术咨询等全程技术服务。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附 件:

点击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