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次: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编号: 第335号 类别: 生态建设类
主 办: 水利厅
协办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
案 由: 关于建立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机制的提案
正 文:

宁夏水资源天然禀赋差,对黄河水的依赖性强。全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含黄河分配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特别是中南部扬黄工程覆盖区域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更少。且我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平原区的大引大排的粗放型灌溉方式依然存在,渠系水有效利用率低。目前我区水资源确权还没有完全达到计量到户、按方计费,因此公众节水的积极性不高。地下水埋深浅地区土壤盐渍化现象依然存在,土壤盐渍化改良又要大水洗盐,一定程度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公众的节水意识淡薄,廉价水难以引起人们对节水的足够重视,导致用水上不加节约。取水许可制度、水价动态调整制度,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及流转制度等相应的水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用水、节水的监督,评估与奖惩没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宁夏水资源供给侧改革,优化产结构与布局。坚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强化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和人口规模。相比较工业、生活用水而言,农业用水弹性和空间较大,应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在宁南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宁夏北部和中部干旱带加大草畜、果蔬、制种产业比例。

二是提高宁夏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创新构建。开源和节流是解决我区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我区第一用水大户,也是最具节水潜力的产业。加快现代量水设施建设,做到量水到户、按方计费。在扬黄灌区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引黄灌区非农忙季节充分利用河湖湿地的调蓄能力,提高黄河尾水利用率;在南部山区通过雨洪收集利用技术,大力发展雨养农业。工业节水要充分应用现代污水处理新技术,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城镇生活节水,要通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再生水利用、普及城市生活节水器具等,提高用水循环效率。

三是构建水权交易平台,健全水权和水市场。充分发挥水权水市场配置水资源的作用。水资源应向高效地区配置,宁夏的农业发展潜力在银北。银北的农业发展问题在盐碱,盐碱治理的关键在排水。在用水上,应充分尊重不同用水区差异化需求,特别是下游银北引黄灌区农民用水权,构建水权交易平台,健全水权和水市场。充分发挥水权水市场配置水资源的作用。在排水上,应优先采用暗管排水技术,既解决了盐碱问题,又防止了水污染。制定合理水价,运用经济手段,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公平分配,以解决缺水地区以有限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困境。

办理情况:

尊敬的毛明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机制的提案》已收悉,我厅高度重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农业农村厅进行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以水资源引导空间均衡发展

我区牢牢把握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坚持量水而行,推进用水方式向集约节约转变。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宁夏高质量发展“四水四定”管控研究》,建立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以 “四水四定” 引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强度,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提出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约束控制指导线,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用水结构、水平等,计算相应的人口、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承载力,为在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和基础设施,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指导各市县区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产业用地布局中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印发《宁夏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对水资源超载地区实行新增用水项目与许可“双限批”,坚决停批30余个产业项目。

二、突出高效节水,以集约利用挖潜水资源存量

(一)突出农业节水。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持续压减水稻种植面积,控制大水漫灌苜蓿和供港蔬菜规模,增加玉米、瓜菜、饲草等作物,推进适水种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二是加大节水灌溉改造力度。融合水肥一体化、测控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以年均5亿元投资、净增30万亩的速度,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70万亩,占灌区总面积的近50%,盐池县98%以上的灌溉面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三是推广农业节水示范。在利通区、贺兰县等4县(区)先行开展现代化生态灌区试点建设,成功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落地投建,初步形成了“投、建、管、服”一体化的灌区建设管理新模式,引黄灌区累计配套安装自动化量测水设备3148台套,30%的干渠直开口实现测控一体化,控制灌溉面积345万亩,努力打造全国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示范区。

(二)强化工业节水。一是加快节水型企业建设。以火电、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为重点,持续开展节水型企业达标建设,积极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废水处理回用,已创建34家节水型企业。二是加大节水改造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重点园区、企业加大节水改造投资力度,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利用园区低成本化改造专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补助资金1.45亿元,支持吴忠金积核心区中水回用支管网建设等17个节水改造和污水治理利用项目。实施节能节水减排改造升级,报送合规节能环保项目12个,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实施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三是推进重点园区节水管理。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15座公共污水处理厂,规上企业已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深度处理,回收利用,宁东基地煤仕工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废水“近零排放”的大型综合工业园区,宁煤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现废水“近零排放”。

(二)加强城镇节水。一是科学编制污水处理规划。编制《宁夏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加强再生水管网规划布局,推动再生水利用。二是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节水工作,指导市县加强管网漏损管控,加大老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推行分区计量管理及压力优化调控,不断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三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不足、老旧破损、混接错接以及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等短板,因地制宜确定再生水生产设施及配套管网的规模及布局,有序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建设。

三、深化用水权改革,以水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

为破解用水困局,我区以水权制度改革为抓手,通过分指标、确水权、抓转换、促交易,优化了用水结构,基本保障了各业用水需求。

一是探索多种形式用水权交易。2017年以来,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用水权交易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转变,在全国率先将用水权交易纳入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了利通区和宝丰集团、永宁县与宁东管委会、贺兰县与泰益欣等共4宗水权长期交易,交易水量4043万立方米、交易资金10.79亿元。在灌域间推进了同心县和原州区、惠农渠及唐徕渠支渠间、红寺堡种植大户短期水权交易,初步实现了向政府“要水”到市场“找水”的转变。

二是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落实水资源“四定”原则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意见》。自治区成立了用水权改革专项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制定23项配套制度,完成《用水权市场交易规则》《用水权确权指导意见》等4项配套制度,启动用水权收储交易管理办法、用水权基准价体系研究等工作。印发《关于推进无证取水企业清查整改的通知》,建立无证取水企业台账,确保按期整改。

四、加大盐碱地治理,以生态修复推进水资源保护

一是系统治理排水沟道。将项目实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巩固提升结合,不断完善排水体系,配套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治理成果,确保排水顺畅,有效控制田间地下水位。

二是大力推广暗管排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非水稻种植区、盐渍化严重区域、地质条件可行区域,大力推广暗管排水技术,利用先进的开沟铺管覆土一体机械和太阳能供电技术,铺设吸水管和集水管两级管道,通过浅井蓄水、水泵抽水、明沟排水,逐步改良盐碱地。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量水而行,优化调整空间结构。坚持以水定需,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发展布局,大力优化用水结构,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布置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一是坚持以水定人、定城,引导人口集聚和要素流动,进一步提升人口分布与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均衡性和发展协调性。发挥银川都市圈供水工程,中卫、中宁城乡供水工程水网供水优势,引导人口向水资源条件较好的沿黄城市群集聚,形成银川都市圈聚积效应,中南部依托清水河供水工程、中南部供水工程水资源保障条件,科学发展人口规模,促进人口向县城和中心小城镇集中。

二是坚持以水定产,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发展严格控制水耗、能耗和碳排放,改变过度倚能倚重的状况,把以水定产贯穿于工业产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根据水资源条件、能耗空间、环境容量,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加快发展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有序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用水强度高、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低的行业新增产能,持续降低高耗水、高耗能行业比重,为低耗水、低耗能、高效益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以水定地,科学布局农业产业。以农业用水控制性指标为刚性约束,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控灌溉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和布局,推进区域规模化特色种养业。北部进一步压减水稻种植面积,实现稻水协调平衡,腾挪水资源空间发展酿酒葡萄、优质奶业、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中部以盐环扬水、红寺堡扬水、固海及固海扩灌四大扬黄工程供水能力为上限,因水布局,依水种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粮饲兼用型玉米和苜蓿种植面积,做大做强优质牧草、滩羊、肉牛产业。南部发挥库坝联用优势,合理利用当地水,以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等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冷凉蔬菜、肉牛、马铃薯、杂粮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二)节水为重,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把节水作为破解水瓶颈的关键举措,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领域、各地区节约用水。

一是实施农业节水领跑。以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为主攻方向,以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灌区测控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农艺节水为重点,持续深化利通区、贺兰县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试点,全面开展引扬黄灌区现代生态灌区建设,持续推进农业灌溉向生态型、集约型、高效型转变,着力打造全国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和领跑区。

二是推动工业节水增效。以创建节水型工业园区、企业为重点,加强用水工艺改造、水循环利用、废水和非常规水处理回用,推进工业园区废水实现“近零排放”。严格管控高耗水产业发展,倒逼高耗水项目和产业有序退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工业节水减排增效、绿色发展。

三是促进城市节水普及。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和污水、雨水资源化利用力度。建设节水监管平台,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大力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产品。建立管网漏损智能探测管控体系,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深入开展节水型学校、单位、公共机构、服务业等公共领域节水。

(三)开源增量,释放水资源利用潜力。

一是加大雨洪资源利用。提升贺兰山、罗山、六盘山和宁南黄土丘陵沟壑区拦洪库、滞洪区、水库等重点工程的调蓄能力,从“滞洪为安”向“蓄洪利用”转变。在南部山区实施坡改梯工程,修建水平梯田、水平沟、鱼鳞坑,推广垄沟种植、覆膜保墒等雨水就地利用技术,最大限度的拦蓄利用降雨资源。

二是加大微咸水利用。分区、分类、分质利用苦咸水,在引黄灌区,尤其是银北灌区,推广浅层地下微咸水灌溉模式,探索适宜井渠结合的土壤盐渍化防治灌溉模式,确定科学合理的地下微咸水灌溉水量、比例、模式,通过微咸水灌溉替换黄河水。在清水河流域,上游微咸水用于固原高新技术园区等工业用水,下游用于枸杞微咸水灌溉。

三是加大再生水利用。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配置,优先供应工业园区、企业,其次为城市景观补水、生态用水和市政杂用,实现分级、分质用水,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中再生水利用比例。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推进城镇、工业污(废)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对高等院校、行政事业单位、宾馆等用水大户,建设分布式节水治污回用工程,实现再生水就地回用。

(四)两手发力,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

一是明晰用水权,促进市场化交易。深入推进水权确权,农业确权到最适宜计量单元,工业确权到户,生态确权到河湖,促进水权精准到位。完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权收储、定价、评估、监管、补偿、融资机制,着力构建市场活跃、机制完善、监管到位交易体系。

二是强化价格调控,深化水价和水资源税改革。强化水价在用水权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分步推进,合理评估,实施阶梯水价,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将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工业用水全面实行超计划加价,城乡生活全面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合理确定生态用水价格。非常规水水价实行政府补贴,鼓励使用非常规水。修订水资源税改革方案,将现行末端征税调整为取水端征税,倒逼公共供水企业降低管网漏损率,免征回用利用矿井疏干水企业和农村生活、纯公益性的生态补水等水资源税。

三是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黄河水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维护区域和用户初始水权的合法性,充分发挥水市场机制作用、激发水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划清政府与市场职责边界,切实提高水市场监管能力,维护水市场良好秩序。健全完善用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用水权交易定价机制及水权收储和配置制度,保障水权流动渠道畅通。按照“长期用水权促进结构优化、短期用水权促进效益提升”的规律,探索用户间短期用水权交易模式,灵活解决年度内应急性、少量用水等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附 件:

点击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